2型糖尿病有典型症状加随机血糖、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诊断标准,其分型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管理与监测包括血糖监测及综合管理,综合管理涵盖饮食和运动管理等,需通过多方面来对2型糖尿病进行规范应对以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
一、诊断标准
(一)典型症状加随机血糖
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加上随机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随机血糖是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
(二)空腹血糖
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内无任何热量摄入,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7.0mmol/L。
(三)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溶于水,静脉血浆葡萄糖浓度≥11.1mmol/L,需注意试验前3天正常饮食,试验前禁食8-10小时。
二、分型与相关因素考量
(一)年龄因素
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可能与肥胖、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儿童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有家族史的比例相对较高,且肥胖是重要的诱发因素,肥胖儿童体内脂肪细胞肥大、数量增多,脂肪细胞分泌的抵抗素等细胞因子会影响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
中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也与生活方式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代谢功能逐渐衰退,活动量减少,如果存在高热量饮食、运动量不足等情况,更容易引发2型糖尿病。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男女患病比例无显著的绝对差异,但在不同年龄段可能有一些特点,比如在肥胖相关的2型糖尿病中,女性可能在某些内分泌变化情况下(如妊娠期、更年期等)更容易受到影响,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增加,从而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产后部分女性可恢复,但有发展为慢性2型糖尿病的可能。
(三)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饮食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过多摄入精细谷物、甜食等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加重胰岛负担,长期可引发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和胰岛素抵抗。
2.运动:缺乏运动使身体代谢率降低,脂肪堆积,胰岛素敏感性下降。长期久坐的生活方式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而规律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控制血糖。
(四)病史因素
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群属于高危人群,其遗传易感性增加了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此外,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病史的人群,由于存在代谢紊乱的基础,更容易发展为2型糖尿病,因为高血压、高脂血症往往与胰岛素抵抗同时存在,相互影响,进一步破坏糖代谢平衡。
三、管理与监测相关
(一)血糖监测
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对于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地监测,如每天监测空腹、三餐后2小时血糖等。通过血糖监测可以了解血糖的波动情况,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由于其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在监测血糖时要更加关注低血糖的发生,除了监测血糖水平,还要注意有无心慌、出汗、手抖等低血糖症状。儿童患者监测血糖时要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部位,尽量减少患儿的痛苦。
(二)综合管理
1.饮食管理:根据患者的体重、身高、活动量等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控制总热量摄入,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例如,碳水化合物占总热量的50%-60%,应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豆类等;蛋白质占15%-20%,选择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脂肪占20%-30%,选择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油脂如橄榄油等。
2.运动管理: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运动计划,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结合力量训练。运动时间可以分散在一天中进行,避免一次运动时间过长。对于有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运动要更加谨慎,如合并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低头动作等,防止视网膜病变加重。
总之,2型糖尿病的标准涵盖诊断标准以及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的因素考量,在管理和监测方面也有相应的要求,通过综合的管理措施来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