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遗传、环境等是发病机制相关因素,临床表现有肠道及全身症状,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有药物和手术等,需综合多因素个体化诊疗。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遗传易感性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相关,如NOD2/CARD15基因等。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炎症性肠病的风险比普通人群明显增高,不同性别在遗传易感性上可能无显著差异,但家族中不同性别的成员患病风险会因遗传基因的传递而有所体现。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饮食、吸烟、感染等。西方饮食模式(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可能增加炎症性肠病的发病风险;吸烟会显著增加克罗恩病的发病风险,同时加重病情,而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吸烟可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某些感染因素,如肠道菌群失调,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正常的肠道菌群对维持肠道免疫平衡等起重要作用,当肠道菌群失调时,可能导致肠道免疫反应异常,引发炎症。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接触这些环境因素的概率不同,进而影响发病风险,例如长期吸烟者、饮食不健康的人群等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对于有家族病史的特殊人群,更需要注意避免不利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尽量保持健康饮食、戒烟等。
临床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
肠道症状:腹泻是常见症状,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轻者每日2-4次,重者可达每日10次以上。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隐痛,可伴有里急后重感。
全身症状:病情活动期可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不同年龄的患者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除了肠道症状外,生长发育迟缓可能更为突出,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肠道炎症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等。
克罗恩病
肠道症状:腹痛常见,多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呈间歇性发作。腹泻可为间歇性,粪便多为糊状,一般无黏液脓血。可出现肠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还可能形成瘘管,包括肠瘘、肛瘘等,以及腹腔脓肿等并发症。
全身症状:同样有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表现,儿童患者也会面临生长发育受影响的问题,且由于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多个部位,对儿童消化系统的影响可能更为复杂,需要特别关注其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指标。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炎症性肠病的重要手段。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下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黏膜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对于克罗恩病,结肠镜下可见病变呈节段性、跳跃性分布,可见纵行溃疡、卵石征、肠腔狭窄等表现。不同年龄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时需要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以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钡剂灌肠检查: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见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肠管缩短、变细,呈铅管状;克罗恩病患者可见病变肠段黏膜粗乱、呈铺路石样改变,肠管狭窄,肠腔不规则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活动期患者可有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计数升高。
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血沉加快和C反应蛋白升高往往提示炎症活动。
治疗与管理
药物治疗: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药物治疗有一定差异。溃疡性结肠炎常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胺吡啶)、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克罗恩病常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生物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等。但需要注意不同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等,例如生物制剂可能有感染等不良反应的风险,在使用时需要严格评估患者情况。
手术治疗:当炎症性肠病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如溃疡性结肠炎并发大出血、穿孔,克罗恩病并发肠梗阻、腹腔脓肿经内科治疗无效等情况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因为儿童身体仍在发育,手术可能对其生长发育等产生影响,需要综合考虑病情和儿童的特殊生理状况。
总之,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复杂的肠道疾病,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诊断和治疗,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要注重对患者的全面关怀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