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源性水肿是肝脏疾病致的水肿,由门静脉高压、低蛋白血症、肝淋巴回流障碍、内分泌因素等引发,有腹水、下肢水肿等表现,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包括针对原发病、限钠限水、利尿、补充白蛋白、腹腔穿刺放腹水等,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肝源性水肿是指由于肝脏疾病导致的水肿,是肝硬化等肝脏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肝脏在人体的蛋白质代谢、水盐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肝脏发生病变时,会影响这些代谢功能,从而引发水肿。
二、发病机制
1.门静脉高压:肝硬化等肝脏疾病可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使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形成腹水,这是肝源性水肿的重要原因之一。门静脉压力升高还可使淋巴液生成增多,超过胸导管引流能力时,淋巴液从肝包膜和肝门淋巴管渗出至腹腔,加重腹水形成。
2.低蛋白血症:肝脏是合成白蛋白的场所,肝脏疾病时白蛋白合成减少,同时患者食欲减退等因素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以及可能存在的蛋白质丢失(如肾病综合征时可同时合并肾脏病变导致蛋白质丢失),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血管内液体漏出到组织间隙,形成水肿。
3.肝淋巴回流障碍:肝窦内压升高,肝淋巴液生成增多,超过胸导管引流能力,淋巴液自肝包膜和肝门淋巴管渗出至腹腔,参与腹水形成。
4.内分泌因素:肝脏对激素的灭活功能减退,如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灭活减少,导致体内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增多,引起水钠潴留,进一步促进水肿形成。
三、临床表现
1.腹水:是肝源性水肿最突出的表现,少量腹水时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腹水增多,可出现腹部膨隆、腹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等。
2.下肢水肿:多从踝部开始,呈对称性、凹陷性,可逐渐向上蔓延,但一般较腹水出现稍晚。
3.其他表现:可能伴有原发病的表现,如肝硬化患者可有肝掌、蜘蛛痣、黄疸、脾大等表现。
四、诊断
1.病史:有肝脏疾病病史,如肝硬化、重症肝炎等。
2.临床表现:有腹水、下肢水肿等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可出现白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等异常。
凝血功能检查:可有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等异常。
肾功能检查:一般早期正常,晚期可能出现异常。
4.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发现腹水、肝脏形态改变等。
CT或MRI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肝脏的形态、结构及有无占位性病变等。
五、治疗原则
1.针对原发病治疗:积极治疗肝脏原发病,如针对肝硬化进行相应治疗等。
2.限钠限水:限制钠和水的摄入,减少水钠潴留,减轻水肿。一般建议每日钠摄入量限制在2g以下,水摄入量限制在1000ml左右,如有大量腹水,可适当增加水的限制。
3.利尿治疗:使用利尿剂促进水钠排出,常用的利尿剂有呋塞米等,但使用利尿剂时需注意监测电解质等情况,防止电解质紊乱。
4.补充白蛋白:对于低蛋白血症明显的患者,可适当补充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促进腹水消退。
5.腹腔穿刺放腹水:对于大量腹水导致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进行腹腔穿刺放腹水,但需注意放腹水速度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大,防止诱发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肝源性水肿相对较少见,多因先天性肝脏疾病等引起。儿童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合理的饮食调整等,且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因为肝脏疾病可能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和生长。
2.老年人:老年人肝源性水肿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地使用利尿剂等药物,因为老年人肾功能相对减退,使用利尿剂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观察老年人的意识状态等,防止因腹水减少过快等引起肝性脑病等并发症。
3.孕妇:孕妇出现肝源性水肿较为罕见,若发生,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药物选择上要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4.有基础肝脏疾病病史者:这类人群出现肝源性水肿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循原发病的治疗原则,并且在治疗水肿过程中要注意各种治疗措施对原发病的影响,如利尿剂的使用可能对肝脏功能有一定影响,需权衡利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