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骨骨折后先制动固定、冷敷,然后及时就医检查,依骨折情况选保守(石膏/支具固定等)或手术治疗,之后进行康复,早期做未固定关节活动,后期拆除固定后做力量、精细动作等训练,不同年龄患者有相应特点。
一、受伤后的初步处理
1.制动与固定:当发生手掌骨骨折后,首先要让受伤的手掌制动,避免进一步活动加重损伤。可以使用木板、纸板等简单材料进行临时固定,固定范围应包括骨折部位的上下关节,如骨折在手掌中部,固定范围要包括手腕和手指部分,以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减少疼痛和再损伤的可能。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柔韧性较好,固定时要注意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同时固定材料的选择要考虑到儿童皮肤娇嫩的特点,可选择柔软且固定效果良好的材料。
2.冷敷: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以进行冷敷。使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将冰袋接触皮肤,可使用毛巾包裹冰袋,防止冻伤皮肤。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冷敷时更要谨慎操作,密切观察皮肤反应。
二、及时就医检查
1.影像学检查:患者应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医生通常会安排X线检查,必要时可能会进行CT检查来更清晰地了解骨折的具体情况,包括骨折的部位、骨折端的移位情况以及是否合并有其他组织的损伤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准确判断手掌骨骨折的类型,如横形骨折、斜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这对于制定后续治疗方案非常重要。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骨折可能存在青枝骨折等特殊类型,需要医生仔细鉴别。
2.评估整体情况:医生还会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受伤的机制、是否有其他合并伤等。例如,对于有严重外伤史的患者,要排除是否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还需要考虑其是否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这可能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和治疗方案的选择。
三、根据骨折情况制定治疗方案
1.保守治疗
适应证:如果骨折没有明显的移位或者经过复位后位置良好,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对于一些稳定性骨折,如不完全骨折等,保守治疗是可行的选择。
具体措施:通常会使用石膏或支具进行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在固定期间,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患者需要注意保持固定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石膏或支具受潮。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折愈合较快,固定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但也需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进程。在固定期间,还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康复锻炼,如手指的屈伸活动等,但要避免影响骨折部位的固定,以促进手部功能的恢复。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当骨折有明显的移位,如骨折端错位明显影响手部功能或外观,或者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此外,对于一些粉碎性骨折等复杂骨折,手术治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手术方式:手术方法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医生会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钢针等。手术可以使骨折端达到良好的复位,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手部功能的恢复。但手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感染、出血等,患者在术前需要充分了解手术的相关风险和预后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手术耐受性可能较差,医生会在术前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四、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期间,就可以开始进行早期康复。主要是进行未固定关节的活动,如手指的主动屈伸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协助其进行适当的手指活动训练,要注意训练的强度和频率,以儿童能够耐受为准。
2.后期康复: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拆除固定装置,开始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包括手部的力量训练、精细动作训练等。可以通过握力器等工具进行力量训练,逐渐增加手部的力量。同时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如捡拾小物件等,以恢复手部的正常功能。康复训练需要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且要长期坚持,以最大程度恢复手部的功能。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康复进度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康复潜力较大,但也需要耐心和科学的训练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