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型肝炎起病急骤,由多种病因致肝细胞大量坏死、肝功能急剧恶化,有黄疸迅速加深、肝性脑病表现、出血倾向、腹水、肝浊音界缩小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指标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病原学异常,影像学可见肝脏形态结构改变,治疗包括一般支持、药物、人工肝支持、肝移植等,预后差,病死率高,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治疗是改善预后关键。
一、定义
急性重型肝炎是一种起病急骤的肝脏疾病,通常是在短期内(一般发病后2周内)出现肝脏功能严重损害的综合征。它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例如病毒性肝炎(如乙型、丙型病毒性肝炎等)、药物中毒(某些具有肝毒性的药物使用不当)、自身免疫因素等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肝功能急剧恶化。
二、临床表现
1.黄疸迅速加深:患者皮肤、巩膜黄染,且黄疸程度进展很快,血清胆红素水平可在短期内明显升高,这是因为肝细胞大量坏死,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
2.肝性脑病表现:早期可出现行为异常、性格改变,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这是由于肝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正常代谢和清除体内的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影响大脑功能。
3.出血倾向:患者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大出血。这是因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障碍,导致凝血功能异常。
4.腹水:部分患者可出现腹水,是由于肝功能减退,白蛋白合成减少,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以及门静脉高压等因素引起。
5.肝浊音界缩小:在腹部叩诊时可发现肝浊音界缩小,这是因为肝细胞大量坏死,肝脏体积缩小。
三、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指标
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通常>171μmol/L,且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反映肝细胞坏死,胆红素代谢障碍。
转氨酶:初期可升高,但随着病情进展,肝细胞大量坏死,转氨酶可出现下降,即所谓的“酶-胆分离”现象,这是急性重型肝炎的一个重要实验室表现。
白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因为肝脏合成白蛋白的功能受损。
2.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显著降低,提示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3.病原学检查: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急性重型肝炎,可检测到相应病毒的抗原、抗体等,如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可发现肝脏体积缩小,回声不均匀等改变,有助于了解肝脏的形态结构变化。
2.CT或MRI:也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以及有无其他异常改变,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支持治疗
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减轻肝脏负担。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需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活动;成年人也应严格卧床休息。
营养支持:给予高碳水化合物、低脂、适量蛋白质的饮食,保证热量供应,对于不能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饲或静脉补充营养。年龄较小的儿童要注意保证营养均衡,满足生长发育需求;老年人则要考虑其消化功能等因素,调整营养供给方式和量。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电解质情况,及时补充钾、钠、氯等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稳定。对于不同年龄和基础健康状况的患者,需要更精准地监测和调整水电解质平衡,例如儿童的体液代谢特点与成人不同,需要特别关注其补液量和补液速度等。
2.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针对急性重型肝炎的抗病毒或修复肝细胞的药物,但可根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病毒性肝炎引起的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病毒药物(但需谨慎,注意药物对肝脏的进一步影响)。
3.人工肝支持治疗:通过血浆置换等人工肝技术,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素,暂时替代肝脏部分功能,为肝细胞的再生争取时间。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人工肝治疗的操作和监测需要根据其生理特点进行调整。
4.肝移植:对于病情极为严重、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肝移植是挽救生命的有效手段,但肝移植存在供体来源等问题,且术后有免疫排斥等风险需要应对。
六、预后
急性重型肝炎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其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因、治疗是否及时、患者的年龄和基础健康状况等。年轻、基础健康状况较好的患者相对预后可能稍好一些,而老年人或有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预后往往更差。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