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包括临床表现(全身及局部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培养)和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治疗有抗生素治疗和手术治疗(切开引流、病灶清除术、骨开窗减压术);不同人群(儿童、成人、老年患者)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康复包括功能锻炼和营养支持,预防需注意外伤防护、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
一、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全身表现: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常起病急骤,有高热、寒战等全身中毒症状,体温可高达39℃以上,儿童患者可能有烦躁、哭闹等表现。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有消瘦、贫血等表现。
2.局部表现: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病变部位有疼痛、红肿、发热,压痛明显,患肢活动受限。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局部脓肿形成,皮肤可出现波动感。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局部有窦道形成,反复流出脓性分泌物,窦道周围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病变部位可能有骨骼变形、肌肉萎缩等。
(二)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血常规可能无明显异常或有轻度贫血表现。
2.血培养: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血培养可能培养出致病菌,对明确病原菌有重要意义。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早期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发病2周后可出现骨小梁模糊、骨质破坏等表现。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X线可见骨质增生、硬化,死骨形成等。
2.CT检查:CT检查对于发现早期骨质破坏、小的死骨等比X线更敏感。
3.MRI检查:MRI检查在病变早期就能发现骨髓水肿等改变,对于明确病变范围有重要价值。
二、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
(一)抗生素治疗
根据血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足疗程应用抗生素是治疗化脓性骨髓炎的关键。急性化脓性骨髓炎一般需静脉应用抗生素2-3周,然后根据病情改为口服抗生素继续治疗。
(二)手术治疗
1.切开引流:对于有明显脓肿形成的患者,应及时行切开引流术,排出脓液,减轻局部压力,防止感染扩散。
2.病灶清除术: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如果有死骨形成、窦道经久不愈等情况,需行病灶清除术,彻底清除病灶内的死骨、炎性肉芽组织等。
3.骨开窗减压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可行骨开窗减压术,减轻骨髓腔内压力,改善局部血运,有利于炎症的控制。
三、不同人群化脓性骨髓炎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化脓性骨髓炎多为血源性感染,起病急,病情变化快。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时要特别注意保护骨骺等生长结构。同时,儿童对抗生素的代谢与成人不同,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因素合理调整抗生素的使用,但需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原则,避免滥用。
(二)成人患者
成人化脓性骨髓炎可能有外伤等诱因,治疗上与儿童有相似之处,但成人骨骼生长已停止,手术对骨骼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需注意术后的功能恢复。成人的基础疾病可能较多,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疾病与化脓性骨髓炎的相互影响,如糖尿病患者发生化脓性骨髓炎时,要积极控制血糖,以促进感染的控制和伤口的愈合。
(三)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相对复杂。在抗生素选择上要考虑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合理选用抗生素。手术治疗时要更加谨慎,术后要加强营养支持,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术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弱。
四、化脓性骨髓炎的康复与预防
(一)康复
1.功能锻炼: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早期进行患肢的功能锻炼,如肌肉的等长收缩等,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后期根据病情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肢体力量的锻炼,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2.营养支持: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伤口愈合和疾病恢复。
(二)预防
1.注意外伤防护:避免皮肤破损,如有外伤要及时正确处理,防止细菌感染侵入骨骼。
2.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积极控制血糖,减少感染的发生风险。
3.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生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