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是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的出血性疾病,分A、B型,因凝血因子基因缺陷致凝血活酶生成障碍,表现为出血等,实验室检查有凝血功能及基因诊断等;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与造血干细胞等异常有关,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及骨髓穿刺等;两者均需诊断及鉴别诊断,血友病靠家族史、出血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诊断,需与血管性血友病鉴别;再生障碍性贫血靠临床表现、血常规及骨髓穿刺诊断,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鉴别。
一、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
血友病
是一组因遗传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分为血友病A(因子Ⅷ缺乏)和血友病B(因子Ⅸ缺乏),呈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男性发病,女性传递。其发病机制是由于凝血因子基因缺陷,导致凝血因子缺乏,使得凝血过程第一阶段凝血活酶生成障碍,从而引起凝血时间延长,患者易出现自发性或轻微创伤后出血不止。
再生障碍性贫血
是一种可能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发病机制主要与造血干细胞缺陷、造血微环境异常及免疫异常有关。造血干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
二、临床表现
血友病
出血症状:出血是血友病的主要表现,终身有轻微创伤后出血倾向,重症患者没有明显外伤也可发生“自发性”出血。出血部位以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多见,关节出血在血友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常发生在膝关节、踝关节等大关节,反复关节出血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例如,长期膝关节反复出血会使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最终可能出现关节僵硬、畸形,影响患者的行走等日常活动能力。
年龄因素影响:新生儿期可能出现脐带出血,幼儿期开始学走路后易发生关节出血等。男性患者居多,女性多为携带者,女性携带者若两条X染色体中有一条携带缺陷基因,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出现轻度出血表现。
再生障碍性贫血
贫血:呈进行性加重,患者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心悸等。不同年龄段的患者贫血表现相似,但儿童可能因生长发育需求,贫血症状相对更明显,影响身体和智力发育。
出血:皮肤可出现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常见,严重时可发生内脏出血,如呕血、咯血、便血、血尿等。妊娠女性患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出血风险更高,可能危及自身及胎儿健康。
感染: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可发生于各个部位,如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感染往往较严重,易合并败血症等,老年人或儿童免疫力较低,感染后病情可能更难控制。
三、实验室检查
血友病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时间(CT)延长,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凝血酶原时间(PT)正常,因子Ⅷ、Ⅸ活性测定明显降低。例如,血友病A患者因子Ⅷ活性可显著降低,可低于正常的1%-5%。
基因诊断:可通过基因检测明确基因突变位点,有助于携带者诊断和产前诊断。对于有家族史的家庭,基因诊断可以帮助预测胎儿是否患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常规:呈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百分数低于正常,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不同年龄的患者血常规指标可能有差异,但总体表现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均减少。
骨髓穿刺: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骨髓小粒空虚。通过骨髓穿刺可以明确骨髓的造血情况,对于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具有重要意义。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血友病
诊断:根据阳性家族史、出血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APTT延长、因子活性减低等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例如,男性患者有家族遗传史,出现关节等部位反复出血,结合APTT延长等实验室检查可诊断为血友病。
鉴别诊断:需与血管性血友病鉴别,血管性血友病是因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缺乏或功能异常引起,实验室检查vWF抗原及活性降低,而血友病患者vWF正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
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血常规及骨髓穿刺等检查。患者有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出血、感染表现,骨髓增生减低等可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鉴别诊断:需与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鉴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可通过酸溶血试验(Ham试验)等检查进行鉴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象有病态造血等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