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骨近端骨折是发生在腓骨靠近膝关节部位的骨折,常见病因有外伤(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和骨质疏松,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肿胀、畸形及功能障碍,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CT),治疗分保守(无明显移位等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和手术(明显移位等需切开复位内固定),预后及康复方面,及时有效治疗大多预后好,康复分固定期间和拆除固定后进行相应锻炼。
一、定义与解剖基础
腓骨近端骨折是发生在腓骨靠近膝关节部位的骨折。腓骨是小腿的两根长骨之一,近端与胫骨和髌骨构成膝关节的部分结构相关联,其主要起到辅助稳定膝关节、参与构成小腿外侧肌肉附着等作用。从解剖学角度看,腓骨近端有相关的肌肉、韧带等附着,骨折的发生会影响这些结构的正常功能。
二、常见病因
1.外伤因素
直接暴力:比如车祸中腿部直接受到撞击、重物砸压等,外力直接作用于腓骨近端,导致骨折发生。这种情况在交通事故伤者中较为常见,强大的外力瞬间作用于局部,超出腓骨近端的承受能力就会引发骨折。
间接暴力:例如高处坠落时,足部着地,力量通过下肢传导至腓骨近端,引起骨折;或者在运动中,突然的扭转暴力,如篮球运动中急停扭转脚部,力量传导至腓骨近端造成骨折。
2.骨质疏松因素:对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骨量丢失,骨密度降低,骨骼变得脆弱,即使受到相对较轻的外力,也容易发生腓骨近端骨折,像日常的轻微跌倒等情况都可能引发。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疼痛: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按压时疼痛加剧,活动膝关节或小腿时疼痛也会加重。
肿胀:骨折处周围组织受损,血管破裂出血等,导致局部肿胀,严重时可出现皮肤瘀斑。
畸形:严重骨折时可能出现腓骨近端的畸形,如缩短、成角等,但一些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能畸形不明显。
2.功能障碍:受伤肢体的活动受限,患者难以正常行走、屈伸膝关节等,因为骨折后疼痛和骨骼结构的破坏影响了正常的肢体运动功能。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骨折部位的压痛、肿胀情况,初步判断是否有骨折可能,并检查膝关节的活动度等,了解周围组织受累情况。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腓骨近端骨折的常用方法,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向以及骨折的移位情况等,一般能初步确定骨折的类型。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尤其是需要更清晰了解骨折断端细节、是否存在粉碎性骨折以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等情况时,CT检查能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五、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适应证:对于无明显移位的腓骨近端骨折,或者患者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等情况,可以采用保守治疗。
方法:通常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固定时间一般需要6-8周左右,在此期间需要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同时进行康复锻炼,如肌肉收缩等,避免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但要注意锻炼的时机和强度,遵循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进行合理锻炼。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当骨折有明显移位、累及膝关节稳定结构等情况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例如骨折端移位明显影响骨折愈合或膝关节功能恢复,或者骨折合并膝关节其他结构损伤等。
方法: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通过手术恢复腓骨近端的正常解剖结构,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端,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
六、预后与康复
1.预后:一般来说,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腓骨近端骨折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骨折能够愈合,肢体功能逐渐恢复。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骨折情况复杂,可能会出现骨折不愈合、膝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2.康复
早期康复(固定期间):在骨折固定后,就要开始进行非骨折部位的关节活动和肌肉收缩锻炼,比如足部的屈伸活动、大腿肌肉的等长收缩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同时也有利于骨折部位的恢复。
后期康复(拆除固定后):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拆除外固定后,逐步进行膝关节的屈伸功能锻炼,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如借助康复器械进行膝关节的缓慢屈伸练习等,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力量,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调整康复计划,老年人康复速度可能相对较慢,需要更耐心和细致的康复指导。同时,要注意避免过早过度活动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