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踝骨折术后康复训练分早期(1-2周)、中期(2-6周)、后期(6周以上)。早期有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和足趾屈伸训练;中期包括踝关节被动活动和膝关节屈伸训练;后期有踝关节主动活动和步行训练。训练中要定期复查,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适用人群:所有三踝骨折术后患者,包括不同年龄、性别及有无基础病史者。对于儿童,因其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仍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轻柔进行;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其身体耐受情况,避免过度用力。
具体操作:患者在卧床状态下,进行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即肌肉用力收缩但不产生关节活动。比如股四头肌等长收缩,患者可将腿部伸直,用力绷紧大腿前面的肌肉,持续5-10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通过这种训练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有助于骨折部位的稳定。
足趾屈伸训练:
适用人群:涵盖各类三踝骨折术后患者。对于女性患者,要注意训练时动作轻柔,避免因关节肿胀等导致不适;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需关注足部血液循环情况,若有感觉异常等情况及时调整训练强度。
具体操作:患者主动进行足趾的屈伸动作,尽可能用力地将足趾向上勾起,然后再向下伸直,每组10-15次,每天进行3-4组。该训练可以活动足趾关节,防止足趾关节僵硬,同时对下肢血液循环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中期康复训练(术后2-6周)
踝关节被动活动:
适用人群:一般情况较好的三踝骨折术后患者,对于儿童,需要由家长或医护人员在轻柔且缓慢的情况下进行;对于老年患者,要根据其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逐步增加活动范围,避免造成损伤。
具体操作:在医护人员或家属的帮助下,对踝关节进行被动的屈伸和内外翻活动。屈伸活动时,一手握住小腿,另一手握住前足,缓慢地将踝关节向上勾起至最大程度,再向下伸展至最大程度,每个方向重复10-15次;内外翻活动时,握住前足向内侧和外侧进行缓慢的翻动,每个方向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2-3次。通过被动活动可以逐渐增加踝关节的活动范围,防止关节粘连。
膝关节屈伸训练:
适用人群:所有三踝骨折术后患者,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恢复情况调整。例如年轻患者恢复较快可适当增加活动范围,而老年患者要谨慎操作。
具体操作:患者可在卧床或坐在床边时进行膝关节的屈伸训练。卧床时,双手抱住大腿前方,缓慢将膝关节屈曲,尽量使足跟靠近臀部,然后再缓慢伸直膝关节,每组10-15次,每天进行3-4组;坐在床边时,双脚自然下垂,缓慢让小腿下垂伸直,再缓慢屈曲膝关节,重复上述动作。该训练可以锻炼膝关节周围肌肉,同时促进下肢整体的血液循环,防止膝关节僵硬。
后期康复训练(术后6周以上)
踝关节主动活动:
适用人群:骨折恢复较好的三踝骨折术后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患者根据自身恢复进度进行。比如女性患者若关节活动度恢复良好可逐渐增加活动强度,有基础病史患者需密切关注活动后的身体反应。
具体操作:患者主动进行踝关节的屈伸、内外翻及环转活动。屈伸活动时,用力将足向上勾起至最大程度,再用力向下伸直,每组15-20次,每天进行3-4组;内外翻活动时,用力向内侧和外侧翻动踝关节,每组15-20次;环转活动时,以踝关节为中心,做环形的转动,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进行10-15次。通过主动活动可以进一步增强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
步行训练:
适用人群:骨折愈合较好,具备一定平衡和下肢力量的三踝骨折术后患者。对于儿童,需要在家长陪同下进行,确保安全,逐渐增加步行距离和时间;对于老年患者,要选择平坦、安全的环境,缓慢进行步行训练,同时可借助辅助器具如拐杖等。
具体操作:患者先在平行杠内进行步行训练,保持身体平衡,缓慢移动脚步,适应步行的感觉。然后逐渐过渡到在平地步行,开始时步行距离不宜过长,可根据自身情况逐渐增加。步行时要注意保持正确的步态,双下肢交替迈出,重心平稳转移。通过步行训练可以恢复下肢的负重功能和步行能力。
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患者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和关节恢复情况,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康复训练方案。同时,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加重。如果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肿胀明显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训练并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