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膨出是腰椎间盘退变的影像学表现,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外伤等因素相关,有腰部症状、神经根受压表现等临床表现,可通过X线、CT、MRI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物理、药物治疗,康复锻炼有腰部肌肉锻炼,预防要保持正确姿势、避免外伤、适度锻炼。
一、定义
腰椎间盘膨出是腰椎间盘退变的一种影像学表现,指椎间盘的纤维环部分破裂,但表层完整,髓核因压力向椎管内局限性隆起,但表面光滑。
二、发病机制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腰椎间盘的水分逐渐减少,弹性下降,纤维环韧性降低,更容易发生膨出。例如,3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出现退变,随着年龄增加,退变程度逐渐加重。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伏案工作、久坐、弯腰负重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腰椎间盘的压力,促使椎间盘膨出。久坐时,腰椎承受的压力较大,椎间盘受到挤压,容易导致纤维环部分破裂,髓核膨出。
3.外伤因素:急性腰部外伤可能会诱发腰椎间盘膨出。例如,腰部突然受到扭转力时,可能破坏椎间盘的结构,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膨出。
三、临床表现
1.腰部症状:多数患者有下腰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有的为酸痛,有的为胀痛。疼痛可在久坐、久站或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
2.神经根受压表现:如果膨出的椎间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可能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例如,压迫坐骨神经时,可出现从臀部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直至足部的放射性疼痛,同时伴有下肢麻木感。
3.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腰部活动受限,尤其是前屈、后伸、旋转等动作受限。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观察腰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等情况,可见椎间隙变窄等退变表现,但对于椎间盘膨出的显示不如CT和MRI。
CT检查:能较好地显示椎间盘膨出的情况,可清晰看到椎间盘向周围均匀膨出,超出椎体边缘,硬脊膜囊可有轻度受压。
MRI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膨出的重要手段,可直接显示椎间盘膨出的部位、程度以及对神经根和脊髓的压迫情况,能更清晰地观察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和周围软组织的关系。
五、治疗与康复
1.非手术治疗
休息: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一般卧床2-3周,可缓解腰部肌肉痉挛,减轻椎间盘压力。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卧床休息的时间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年轻人恢复能力较强,卧床时间可相对短一些;老年人恢复较慢,卧床时间可适当延长。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牵引等。热敷可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需由专业人员操作,可放松腰部肌肉,减轻椎间盘压力;牵引可增大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不同年龄患者的物理治疗强度需有所区别,儿童由于骨骼尚未发育完全,一般不采用牵引等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的物理治疗方法;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物理治疗时要注意力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刺激导致不适。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儿童应避免使用,因为可能对肾脏等造成影响。
2.康复锻炼
腰部肌肉锻炼:例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动作。五点支撑法是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几秒后缓慢放下,重复进行。小飞燕是患者俯卧位,双手背后,头部和双下肢尽量向上抬起,形似飞燕。不同年龄人群锻炼强度不同,年轻人可适当增加锻炼次数和强度,老年人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加重。
六、预防措施
1.保持正确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行走,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站立时应挺胸收腹,双眼平视,双脚与肩同宽;坐姿时应保持腰部挺直,臀部尽量靠在椅背上,膝盖与髋关节保持同一水平;行走时要抬头挺胸,步伐适中。不同年龄人群都应注意保持正确姿势,儿童在学习和玩耍时要引导其保持正确姿势,防止养成不良姿势导致脊柱发育问题;老年人在日常活动中也要注意保持正确姿势,预防腰椎退变。
2.避免腰部外伤:在进行体育活动或重体力劳动时,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腰部受到急性外伤。例如,进行剧烈运动前要做好热身,搬运重物时要采用正确的姿势,避免腰部突然受力。
3.适度锻炼:定期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力量,如游泳、慢跑等。游泳是一种对腰椎负荷较小但又能锻炼腰部肌肉的运动,适合各年龄人群;慢跑时要注意跑步姿势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对腰椎造成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