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病理类型,起源于肝细胞,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早期症状不特异,中晚期有肝区疼痛、肝脏肿大等表现,可通过血清学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局部消融、TACE、系统治疗等方法,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治疗预后相对较好,晚期预后差但随医疗进步生存和生活质量渐改善。
一、发病因素
1.年龄与性别: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通常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2.生活方式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进而发展为肝细胞癌,酒精在体内代谢产生的乙醛具有致癌性。
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肝细胞癌的重要危险因素。HBV或HCV持续感染可引起肝细胞的慢性炎症和损伤,促使肝细胞发生恶变。例如,全球约50%的肝细胞癌患者有HBV感染背景。
黄曲霉毒素暴露: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如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霉变食物,可增加肝细胞癌的发病风险,黄曲霉毒素B1是已知的强致癌物质,可通过抑制肝细胞的DNA修复等机制诱发癌变。
肥胖与糖尿病:肥胖可引起胰岛素抵抗,导致体内胰岛素水平升高,促进肝细胞的增殖和癌变;糖尿病患者患肝细胞癌的风险也有所增加,可能与高血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相关。
3.病史:有慢性肝病病史(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的患者,发生肝细胞癌的风险明显高于无肝病病史者。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反复修复再生,增加了基因突变的概率,从而容易引发肝细胞癌。
二、临床表现
1.早期症状:早期肝细胞癌可能无明显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非特异性表现,容易被忽视。
2.中晚期症状
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胀痛或钝痛,是由于肿瘤生长迅速,肝包膜被牵拉所致。
肝脏肿大:肝脏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的结节。
黄疸:当肿瘤压迫或侵犯胆管,或广泛侵犯肝组织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
肝硬化表现:如腹水、脾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若患者原有肝硬化基础,这些表现会更加明显。
全身症状:患者可出现消瘦、发热、贫血等全身症状,发热多为低热,少数患者可为高热。
三、诊断方法
1.血清学检查
甲胎蛋白(AFP):AFP是诊断肝细胞癌的重要血清学指标,大多数肝细胞癌患者血清AFP水平会升高,但也有部分患者AFP正常。AFP联合超声检查是早期筛查肝细胞癌的常用方法。
其他肿瘤标志物:如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等,在肝细胞癌的诊断中也有一定的辅助价值。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价格低廉、操作简便,可作为肝细胞癌的常规筛查方法,能发现肝脏内的占位性病变,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以及血流情况等。
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检查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数目、部位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等,增强CT扫描还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磁共振成像(MRI):MRI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在鉴别诊断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对一些微小病灶的检测以及与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
四、治疗
1.手术治疗:对于早期肝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包括肝部分切除术等。手术切除可以直接去除肿瘤组织,但需要患者的肝功能储备良好,能够耐受手术。
2.局部消融治疗:适用于早期单个小肝癌且无法耐受手术切除的患者,通过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等方法使肿瘤组织坏死。
3.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中晚期肝细胞癌的常用治疗方法,通过栓塞肿瘤的供血动脉,阻断肿瘤的血液供应,同时注入化疗药物,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
4.系统治疗:包括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靶向治疗药物如索拉非尼等可以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发挥作用;免疫治疗药物如纳武利尤单抗等通过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肿瘤细胞。
五、预后
肝细胞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大小、数目、有无血管侵犯、肝功能状况以及治疗方法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而晚期患者的预后较差。总体来说,肝细胞癌的总体预后不容乐观,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手段的不断丰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也在逐渐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