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跟骨刺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方法。非手术包括休息制动(用足部支具等改变受力)、物理治疗(热敷、冷敷、超声波、体外冲击波)、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外用药);手术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足跟疼痛严重影响生活工作及伴有跟骨内高压等情况,常见术式有跟骨骨刺切除术和跟骨减压术,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合适疗法,非手术通常为首选,严重病例考虑手术,治疗要个性化。
一、非手术治疗方法
(一)休息与制动
对于足跟骨刺患者,适当休息是重要的基础措施。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尤其是对于那些因工作需要长时间负重站立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应定时休息,减少足跟的压力刺激。例如,每站立1小时左右,可坐下休息10-15分钟,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足跟部的肿胀和疼痛。
可以使用足部支具或矫形器来制动足跟,改变足部受力分布,缓解骨刺对周围组织的刺激。比如定制适合个人足部形态的矫形鞋垫,能有效调整足底压力,减轻足跟部的负荷,对于有扁平足、高弓足等足部结构异常的患者尤为重要,不同的足部结构异常会导致足跟受力不均,通过合适的矫形器可针对性地改善受力情况。
(二)物理治疗
热敷:利用温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血液循环相对较慢,热敷有助于改善足跟部的血液供应,减轻炎症反应。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冷敷:在急性疼痛发作期,冷敷可以减轻肿胀和疼痛。用冰袋包裹毛巾后敷在足跟部,每次冷敷10-15分钟,每天3-4次。年轻患者如果足跟骨刺急性发作,冷敷能快速缓解症状,但要注意避免冻伤。
超声波治疗:通过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温热效应,促进组织的修复和炎症的消退。超声波可以深入组织内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刺激细胞的代谢活动,有助于减轻足跟骨刺引起的疼痛和炎症。一般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由医护人员操作,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治疗疗程和频率。
体外冲击波治疗:是近年来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体外冲击波能够刺激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打破钙化灶,减轻疼痛。有研究表明,体外冲击波治疗足跟骨刺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和行走功能。治疗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到局部有轻微的冲击感,但大多数人可以耐受,治疗后需注意休息,避免足跟部过度活动。
(三)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减轻足跟部的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但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要谨慎,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老年患者本身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更要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可以选择对胃肠道刺激相对较小的剂型,如缓释剂型等。
局部外用药物:像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局部涂抹后可以透过皮肤作用于足跟部的炎症部位,减轻疼痛和炎症。对于皮肤敏感的患者,使用时要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是否有过敏反应,如出现瘙痒、红肿等情况应立即停用。
二、手术治疗方法
(一)适应证
对于经过长时间保守治疗无效,足跟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例如,患者即使使用了各种保守治疗方法,仍然无法正常行走,足跟疼痛持续不缓解,严重影响其从事日常活动,如上下楼梯、步行等,此时手术可能是改善症状的有效手段。
足跟骨刺伴有明显的跟骨内高压、跟骨脂肪垫萎缩等情况时,也可考虑手术。通过手术去除骨刺,降低跟骨内压力,改善足跟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二)常见手术方式
跟骨骨刺切除术:通过手术直接切除足跟部的骨刺。手术需要在无菌操作下进行,准确找到骨刺的位置并将其切除。术后需要进行伤口的护理,避免感染,同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康复训练,促进足跟部功能的恢复。一般术后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跟骨减压术:对于跟骨内高压引起的足跟疼痛,可进行跟骨减压术。通过钻孔等方式降低跟骨内的压力,缓解疼痛。这种手术方式相对创伤较小,但术后也需要注意伤口的护理和康复训练,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进程可能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康复时间可能相对较长,需要更耐心地进行康复锻炼。
总之,足跟骨刺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手术治疗通常是首选,尤其是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而手术治疗则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病例。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