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骨坏死前期有多种表现,疼痛集中在踝关节周围,初期为间歇性隐痛等,后加剧;关节活动范围变小,活动时有卡顿或摩擦感;肿胀不明显,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成人跛行,儿童步态有异常;还会有疲劳感,距骨区域对温度变化敏感。
一、疼痛症状
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踝关节周围,尤其是距骨所在区域。早期疼痛往往不具有特异性,可能为间歇性隐痛,活动后疼痛可能会加重。例如,长时间行走、站立或剧烈运动后,踝关节及周围的疼痛会明显感觉比休息时更明显。对于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行走时步态异常,不愿意长时间站立或行走,这是因为距骨区域的疼痛会影响其正常的肢体活动。成年患者则可能会自觉踝关节周围有隐隐的不适,在劳累后这种不适会被放大。
疼痛性质:初期多为酸痛、胀痛,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逐渐加剧,变为刺痛或锐痛。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是围绕距骨区域的异常感觉。比如老年患者可能更能清晰地感受到疼痛程度的变化,而儿童患者可能通过哭闹、肢体动作异常等方式来表达疼痛。
二、关节活动受限
活动范围变化:踝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包括背伸、跖屈、内翻、外翻等。距骨坏死前期,患者可能会发现踝关节的活动范围开始变小。例如,背伸时的角度较正常时减小,跖屈也不如以往灵活。对于从事需要频繁踝关节活动工作的人群,如运动员、舞蹈演员等,早期就可能察觉到在进行原本轻松的动作时出现活动受限的情况。儿童患者如果出现距骨坏死前期表现,可能在玩耍时会出现踮脚等异常姿势,这是因为踝关节活动受限导致的肢体姿势代偿。
活动时的异常感觉:在活动踝关节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距骨区域有卡顿感或摩擦感。这是由于距骨坏死导致局部结构异常,在关节活动过程中出现不顺畅的情况。比如在踝关节背伸和跖屈的过程中,能感觉到有异常的阻挡或摩擦,这种感觉会让患者在活动时有所顾忌,从而进一步限制了关节的正常活动。
三、肿胀表现
肿胀程度:前期肿胀往往不太明显,可能只是踝关节周围有轻度的肿胀,用手触摸时能感觉到比正常一侧略有增厚。肿胀一般不伴有明显的皮肤温度升高,但在病情进一步发展时可能会出现局部皮肤温度的变化。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肿胀的观察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薄,可能通过观察踝关节周围皮肤的紧绷程度来判断是否有肿胀;成年患者则可以通过用手指按压踝关节周围组织,看是否有明显的凹陷来判断肿胀情况。
肿胀与活动的关系:肿胀可能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有所缓解。比如患者行走一段时间后,踝关节肿胀会比休息前更明显,而经过休息后,肿胀会有所减轻。这是因为活动时距骨区域的血液循环和力学刺激增加,导致局部组织液渗出增多,从而加重肿胀;休息时局部血液循环改善,渗出减少,肿胀就会缓解。
四、步态改变
成人步态:成年患者可能会出现跛行的步态。走路时患侧下肢负重减少,脚步拖沓,行走姿势呈现出一种异常的摆动。例如,在行走过程中,患侧肢体着地时会比较小心翼翼,尽量减少对距骨区域的压力,导致整个步态不协调。这种步态改变是身体为了减轻距骨区域疼痛和不适而产生的代偿性改变,如果不及时关注,可能会进一步影响下肢其他关节的功能。
儿童步态:儿童患者的步态改变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觉,但细心观察会发现其行走时可能有踮脚、脚步轻重不一等情况。比如在跑步或跳跃时,患侧肢体的动作与健侧相比明显不同,可能会出现跳跃不充分、落地时姿势异常等现象。这是因为儿童的距骨坏死前期表现可能不如成人那么典型,需要家长和医护人员更加留意其日常的肢体活动情况。
五、其他表现
疲劳感:患者可能会感觉到比正常情况下更容易出现疲劳,尤其是在进行与踝关节相关的活动时。比如平时能轻松完成的上下楼梯动作,在距骨坏死前期可能会让患者感觉很吃力,容易产生疲劳感。这种疲劳感与距骨区域的病变导致的肢体功能受限有关,因为肢体在活动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克服距骨区域异常带来的阻力。
对温度变化敏感:部分患者可能会感觉距骨区域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在天气变凉时,踝关节周围会有更明显的不适感觉。这可能是因为距骨坏死前期局部血液循环已经受到一定影响,对温度的调节能力下降,导致对温度变化更加敏感。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能出现这种对温度变化敏感的情况,儿童可能表现为不愿意在寒冷环境中长时间站立或行走,成人则可能会自觉在天气转凉时踝关节周围的不适症状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