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多因长期不良姿势或急性腰扭伤未妥善处理所致,表现为腰部隐痛反复发作等,检查腰部活动一般无明显受限等;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退变等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有腰部及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直腿抬高试验等呈阳性,需依据病史、症状、检查及影像学等鉴别,各年龄人群表现因自身特点有差异。
一、定义与病因
腰肌劳损
定义: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引起慢性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病因:多与长期腰部姿势不良有关,如长期弯腰工作、久坐不动等,使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发生积累性损伤;也可因急性腰扭伤后治疗不及时、处理方法不当,导致损伤修复不彻底,迁延而成慢性腰肌劳损。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一般无明确的腰椎间盘退变等基础疾病相关因素,生活方式上长期保持不良姿势者易患。
椎间盘突出
定义: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软骨板其中至少一部分发生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病因:主要与椎间盘退变有关,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水分减少,弹性下降,易发生退变;此外,损伤(如慢性积累性损伤、急性外伤等)、遗传因素、妊娠等也可增加椎间盘突出的发病风险。各年龄均可发病,青壮年相对多见,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弯腰、重体力劳动等会增加患病几率。
二、症状表现
腰肌劳损
疼痛特点:腰部隐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疼痛性质多为钝痛,可局限于腰部一侧或两侧,一般无下肢放射性疼痛。
其他表现:腰部有僵硬感,在早晨起床或久坐起立时明显,活动后可缓解;腰部肌肉可有压痛,多在骶棘肌处、髂骨脊后部、腰椎横突处等部位,压痛范围较广泛。各年龄人群症状表现类似,但老年人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恢复相对较慢。
椎间盘突出
疼痛特点:除腰部疼痛外,多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可沿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侧或外侧放射至足部。疼痛程度可轻可重,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时疼痛可加剧。
其他表现:可伴有下肢麻木、无力,严重者可出现行走困难、大小便失禁等。不同节段的椎间盘突出,放射痛部位有所不同,如腰4-5椎间盘突出,常放射至小腿外侧及足背;腰5-骶1椎间盘突出,常放射至小腿后外侧及足底。各年龄人群中,青壮年可能因活动量较大,更容易因急性损伤诱发突出,出现较明显的下肢放射痛等症状;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脊柱退变问题,症状表现可能更复杂。
三、体征检查
腰肌劳损
体格检查:腰部活动一般无明显受限,直腿抬高试验多为阴性,下肢感觉、肌力一般无异常。通过触诊可发现腰部肌肉紧张、条索状改变或压痛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多无明显异常,部分可显示腰椎生理曲度改变;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无特异性异常,或仅显示腰部肌肉轻度水肿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总体无椎间盘结构的特异性改变。
椎间盘突出
体格检查: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也多为阳性;可出现下肢肌肉力量减弱、感觉减退等体征,如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肌力下降、皮肤感觉过敏或减退等。
影像学检查:X线可显示脊柱侧弯、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间接征象;CT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等;MRI可更直观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情况,如髓核突出的形态、与周围神经组织的关系等,是诊断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检查方法。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像学表现符合各自年龄段的椎间盘退变特点,老年人可能同时存在多种脊柱退变表现。
四、诊断鉴别
腰肌劳损
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及体格检查,结合影像学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后进行诊断。需与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结核、腰椎肿瘤等疾病相鉴别,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疼痛特点、发作规律等,结合影像学检查无椎间盘突出等异常表现来明确诊断。各年龄人群诊断时均需综合考虑其生活方式对腰部肌肉的影响等因素。
椎间盘突出
主要依靠病史、典型症状、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与腰肌劳损的鉴别主要在于是否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直腿抬高试验等体征,以及影像学上是否有椎间盘突出的特异性改变。不同年龄人群在诊断时,老年人要注意同时排查是否合并其他脊柱疾病,青壮年则要考虑急性损伤等诱因对诊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