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功能衰竭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感染)、药物性肝损伤(常见药物种类及个体差异影响)、急性妊娠脂肪肝(发病人群、病理表现)、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机制、病情进展)、缺血性肝损伤(常见诱因及特殊人群影响)、毒素中毒(生物毒素、化学毒素中毒)。
一、病毒性肝炎
1.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易感染,感染后可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全球范围内均有散发或暴发流行,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更易发生大规模传播。
2.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人群,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重要途径,成人则多通过血液、性接触等途径感染,乙肝病毒感染后可引起肝脏的炎症损伤,严重时发展为急性肝功能衰竭。
3.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可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破损皮肤黏膜及性接触等传播,不同年龄均可发病,感染后病情进展相对隐匿,但也可在某些诱因下迅速发展为急性肝功能衰竭。
4.丁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为缺陷病毒,需依赖乙肝病毒才能复制,故常与乙肝病毒合并感染或重叠感染,可加重肝脏的损害,增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风险,感染人群与乙肝病毒感染人群有一定重叠。
5.戊型肝炎:戊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暴发流行多与污染的水源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风险较高,且病情相对严重。
二、药物性肝损伤
1.常见药物种类:许多药物都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进而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常见的有抗结核药物(如异烟肼等)、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抗肿瘤药物、抗癫痫药物等。例如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服用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在成人中较为常见,若短期内大量摄入对乙酰氨基酚,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
2.个体差异影响:不同个体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不同,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有基础肝脏疾病者等使用相关药物时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风险更高。老年人肝脏代谢功能减退,儿童肝脏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解毒能力较弱,有基础肝脏疾病者本身肝脏储备功能差,因此在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的药物时需格外谨慎。
三、急性妊娠脂肪肝
1.发病人群:主要发生在妊娠晚期,多见于初产妇,尤其是怀有双胎妊娠的孕妇,发病机制可能与妊娠期间体内激素变化、脂肪酸代谢异常等有关,病情进展迅速,若不及时处理,产妇和胎儿的预后均较差。
2.病理表现:肝脏会出现脂肪变性等病理改变,严重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黄疸进行性加重等。
四、自身免疫性肝炎
1.发病机制: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脏组织,导致肝脏炎症损伤,部分患者病情进展迅速,可发展为急性肝功能衰竭,多见于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发病与遗传易感性等因素有关。
2.病情进展:患者体内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病情活动期肝脏炎症明显,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肝脏损伤会不断加重,最终引发急性肝功能衰竭。
五、缺血性肝损伤
1.常见诱因:如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等导致肝脏血液灌注不足,引起缺血性肝损伤,进而可能发展为急性肝功能衰竭。例如严重的失血性休克患者,由于肝脏长时间缺血缺氧,肝细胞受损严重,可出现肝功能急剧恶化,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
2.特殊人群影响: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心功能相对较弱,更容易发生低血压、休克等情况,从而增加缺血性肝损伤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风险;儿童若发生严重感染、外伤等导致休克时,也需警惕缺血性肝损伤引发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可能。
六、毒素中毒
1.生物毒素:某些毒蘑菇中毒可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不同种类的毒蘑菇所含毒素不同,如毒伞肽等,可直接损伤肝细胞,导致肝脏功能严重障碍。例如误食含有毒伞肽的毒蘑菇后,毒素会迅速作用于肝脏,引起肝细胞坏死等严重病变,发病急,病情进展快。
2.化学毒素:如黄曲霉毒素中毒,黄曲霉毒素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常见于霉变的粮食等食物中,长期摄入或一次大量摄入黄曲霉毒素可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在一些卫生条件差、食物储存不当的地区时有发生,对各年龄段人群均可造成危害,但儿童由于肝脏解毒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易受到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