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是常见恶性肿瘤,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早期症状不特异,中晚期有肝区疼痛等表现,诊断靠影像学、血清学及病理检查,治疗有手术、局部、全身等方法,特殊人群治疗需个体化。
一、肝细胞癌的定义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是起源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
二、发病相关因素
1.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肝脏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等异常改变的概率增加,从而增加患肝细胞癌的风险。
2.性别因素:男性患肝细胞癌的概率通常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以及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男性体内激素水平等因素可能更易促使肝细胞发生恶变相关的变化。
3.生活方式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损伤肝脏,导致肝硬化等肝脏疾病,而肝硬化是肝细胞癌的重要癌前病变,酒精在体内代谢产生的有害物质会影响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和代谢,增加肝细胞发生癌变的几率。
吸烟:吸烟产生的多种有害物质可进入人体循环,影响肝脏的正常生理功能,间接增加肝细胞癌的发病风险。
肥胖:肥胖可引起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情况,进而影响肝脏的代谢环境,促使肝细胞发生异常增殖等恶变相关改变,肥胖人群患肝细胞癌的风险较正常体重人群有所升高。
4.病史因素
病毒性肝炎:如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病毒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会引起肝细胞的炎症反应和免疫损伤,长期反复的炎症刺激会导致肝细胞不断修复再生,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引发肝细胞癌。据统计,约80%-90%的肝细胞癌患者合并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肝硬化: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如酒精性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等,肝脏组织在长期损伤修复过程中,正常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残存的肝细胞出现不典型增生,逐渐发展为肝细胞癌。
三、临床表现
1.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特异性症状,可能仅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非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
2.中晚期
肝区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胀痛或刺痛,这是由于肿瘤生长迅速,肝包膜被牵拉所致。
肝脏肿大:可在右上腹触及肿大的肝脏,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
黄疸:肿瘤侵犯胆管或引起肝门淋巴结转移压迫胆管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深等。
肝硬化表现:如腹水(腹胀明显)、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时可出现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表现)等。
全身症状:消瘦、乏力、发热等,发热多为低热,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热。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简便易行、价格相对低廉,可发现肝脏内的占位性病变,能初步判断病变的大小、位置、形态等,还可观察门静脉、肝静脉等有无癌栓形成,是肝细胞癌筛查的常用方法之一。
CT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肝脏病灶的形态、大小、数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增强CT扫描还能更准确地判断病灶的血供情况,有助于肝细胞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对肝脏病变的分辨率更高,尤其是在发现小肝癌、判断肿瘤与血管的关系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于一些超声、CT难以确诊的病例,MRI有助于明确诊断。
2.血清学肿瘤标志物检查
甲胎蛋白(AFP):是诊断肝细胞癌的重要标志物之一,AFP升高结合影像学检查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有助于肝细胞癌的诊断,但并非所有肝细胞癌患者AFP都会升高,约70%的肝细胞癌患者AFP大于400μg/L。
其他标志物:如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等,在肝细胞癌的诊断中也有一定的辅助价值,联合多种肿瘤标志物检查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病理检查:通过肝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肝细胞癌的金标准,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肿瘤细胞的形态、类型等,确定病变的性质。
五、治疗相关要点
目前肝细胞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如肝切除术、肝移植术等)、局部治疗(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经动脉化疗栓塞术等)、全身治疗(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等,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儿童肝细胞癌较为罕见,治疗需更加谨慎,多采用手术结合化疗等综合治疗,但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选择对儿童生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合并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等,治疗时要更加个体化,充分评估治疗的获益与风险。例如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差,在选择手术等创伤性较大的治疗时,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能否耐受手术;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使用化疗药物等治疗时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且有效的治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