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不稳定的病因包括解剖结构异常(如股骨髁、髌骨、胫骨结节发育异常)、肌肉力量失衡(股四头肌、腘绳肌力量异常)、创伤因素(急性创伤致结构损伤、慢性创伤致结构逐渐受损)及其他因素(肥胖增加膝关节负担、神经系统病变致肌肉控制异常影响稳定)。
股骨髁发育不良:股骨髁的形态、角度等发育异常可影响髌骨的正常轨迹。例如,股骨外髁发育不良时,会使股骨髁间窝变浅,导致髌骨在屈伸过程中更容易向外移位。这种发育异常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在胚胎发育时期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导致股骨髁的正常发育受阻。不同性别都可能受到影响,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存在因股骨髁发育不良引发髌骨不稳定的情况,而在儿童时期如果发现股骨髁发育异常,可能会随着生长发育逐渐显现出髌骨不稳定的问题。
髌骨发育异常:髌骨本身的形状、大小等异常可导致不稳定。比如髌骨倾斜、髌骨外移等。髌骨发育过小、形状不规则等情况会使髌骨在股骨髁上的匹配不佳,在膝关节活动时容易偏离正常轨迹。对于儿童来说,髌骨的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此时若存在发育异常,更易在日后出现髌骨不稳定的状况;女性由于骨盆结构等因素,可能在髌骨发育的解剖结构上与男性存在一定差异,也可能影响髌骨的稳定性。
胫骨结节位置异常:胫骨结节是髌腱的附着点,其位置异常会影响髌腱的牵拉方向。如果胫骨结节过度前倾,会使髌腱的拉力方向向外偏,从而增加髌骨向外移位的倾向。这种情况在一些青少年群体中较为常见,因为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胫骨结节的位置可能会受到生长发育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异常,不同性别青少年都可能发生,但具体的发生比例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肌肉力量失衡
股四头肌力量不足:股四头肌中的内侧头对于维持髌骨的内侧稳定起着重要作用。当股四头肌内侧头力量较弱时,无法有效地将髌骨拉向内侧,导致髌骨容易向外偏移。例如,长期缺乏运动、受伤后长时间制动等情况都可能引起股四头肌内侧头力量减退。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股四头肌力量不足的情况,儿童如果运动量过少可能导致肌肉发育不良,力量不足;成年人长期sedentarylifestyle(久坐生活方式)也会使股四头肌力量下降;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肌肉萎缩等原因也会导致股四头肌力量减弱,从而增加髌骨不稳定的风险。
腘绳肌力量异常:腘绳肌与股四头肌相互协同作用来维持膝关节的稳定。腘绳肌力量过强或过弱都可能影响髌骨的轨迹。如果腘绳肌力量过强,可能会在屈膝时过度牵拉,影响髌骨的正常位置;而力量过弱则无法有效地协同股四头肌维持髌骨稳定。不同性别在腘绳肌力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腘绳肌力量异常,进而与髌骨不稳定相关。
创伤因素
急性创伤:如膝关节的直接撞击等急性创伤可能导致髌骨周围的结构损伤,包括髌骨骨折、髌韧带损伤等,这些损伤会破坏髌骨原有的稳定结构,从而引起髌骨不稳定。例如,运动中被外力直接撞击膝关节,可能导致髌骨骨折,骨折愈合后可能出现髌骨的对位不良,引发不稳定;髌韧带的急性损伤也会影响髌骨的正常位置和稳定性。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急性创伤导致髌骨不稳定的情况,儿童在运动玩耍时可能发生意外撞击,成年人在运动损伤中较为常见,老年人也可能因意外摔倒等导致急性创伤。
慢性创伤:长期反复的膝关节过度使用,如过度跑跳等运动,会使髌骨周围的软骨、韧带等结构逐渐受损,导致髌骨不稳定。这种慢性创伤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运动员等长期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不同性别中,爱好运动的人群都可能因为长期的运动损伤导致慢性创伤进而引发髌骨不稳定,而女性由于可能在运动项目选择、身体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也可能面临因慢性创伤导致髌骨不稳定的风险,并且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女性运动员更需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导致慢性创伤。
其他因素
肥胖:体重过重会增加膝关节的负担,尤其是髌骨所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导致髌骨不稳定。肥胖人群膝关节的力学环境发生改变,髌骨在屈伸过程中受到的异常应力增加,长期下来会破坏髌骨的稳定结构。各个年龄段的肥胖人群都可能面临髌骨不稳定的风险,儿童肥胖可能影响其骨骼肌肉的正常发育,增加日后髌骨不稳定的可能性;成年人肥胖会加重膝关节的负荷;老年人肥胖则会加速膝关节软骨等结构的退变,引发髌骨不稳定。
神经系统因素:神经系统病变可能影响膝关节周围肌肉的控制,导致肌肉力量失衡,进而引起髌骨不稳定。例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异常,使得股四头肌等肌肉无法正常协调工作,影响髌骨的稳定。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在存在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中需要考虑到可能引发髌骨不稳定的情况,不同年龄、性别都可能因神经系统因素导致髌骨不稳定,具体的发病情况与神经系统病变的类型、严重程度等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