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刺即骨赘,是因关节软骨磨损等多种原因致骨骼代偿性增生的骨科疾病,好发于颈椎、腰椎、膝关节等部位,可通过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非药物、药物、手术等方式,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罕见出现,女性更年期后易患,老年人需注意关节保护,特殊病史人群要综合治疗。
一、骨刺的形成原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关节会发生退行性变化,关节软骨逐渐磨损,为了维持关节的稳定性和正常功能,骨骼会通过增生来进行自我修复,从而形成骨刺。老年人是骨刺的高发人群,这与长期的关节使用导致的磨损有关。
劳损因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进行某一关节活动的人群,关节受到的应力较大,容易导致关节软骨损伤,进而引发骨刺。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人颈椎容易出现骨刺;运动员由于关节过度使用,也较易出现骨刺相关问题。
外伤因素:关节曾经受过外伤,如骨折、脱位等,在恢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骨骼的异常增生,形成骨刺。外伤导致关节结构改变,使得关节受力不均衡,从而刺激骨骼增生。
疾病因素:一些关节疾病,如关节炎(包括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会破坏关节软骨,引发机体的修复反应,导致骨刺形成。类风湿关节炎会侵蚀关节滑膜和软骨,促使骨骼增生来尝试修复受损关节。
二、骨刺的好发部位及相关表现
颈椎部位:颈椎骨刺较为常见,当骨刺刺激或压迫颈部的神经、血管等结构时,患者可能会出现颈部疼痛、僵硬,上肢麻木、无力,头晕、视力模糊等症状。如果骨刺压迫到椎动脉,还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眩晕等表现。例如,长时间低头工作的人,颈椎长期处于不良姿势,容易引发颈椎骨刺及相应症状。
腰椎部位:腰椎骨刺也很常见,当骨刺刺激周围的神经组织时,患者会出现腰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臀部、下肢,表现为下肢麻木、疼痛、无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行走功能。老年人腰椎退变明显,加上可能存在的腰部劳损等因素,容易发生腰椎骨刺。
膝关节部位:膝关节骨刺会导致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可能出现关节卡顿、弹响等现象,影响膝关节的正常活动。肥胖人群由于膝关节承受的压力较大,膝关节骨刺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三、骨刺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骨刺常用的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骨骼的增生情况,看到骨刺的位置、大小等。通过X线片能初步判断关节是否存在骨刺以及骨刺对关节结构的影响。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刺,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刺与周围组织,如神经、血管等的关系,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病情。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不仅可以观察到骨刺,还能了解周围软组织,如关节软骨、韧带等的情况,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四、骨刺的治疗原则
非药物治疗
休息与制动:当骨刺引起疼痛等症状时,适当休息,避免过度使用患病关节,必要时可以使用支具等进行制动,减少关节的进一步损伤。例如,膝关节骨刺疼痛时,应减少膝关节的活动,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等。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牵引等。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冷敷适用于急性疼痛期,减轻肿胀;按摩和针灸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缓解肌肉紧张的作用;牵引对于颈椎、腰椎骨刺引起的相关症状可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康复锻炼:在疼痛缓解期,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有助于增强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维持关节的稳定性。例如,膝关节骨刺患者可以进行股四头肌的收缩锻炼等,但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方式,避免加重病情。
药物治疗:如果疼痛较为明显,可以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药物治疗只是辅助手段,且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手术治疗:对于少数病情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骨刺切除术等,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和适应证,需严格评估后决定。
五、不同人群骨刺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骨刺较为罕见,通常与先天性的骨骼发育异常等特殊情况有关。如果儿童出现骨骼异常增生相关表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女性: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骼的代谢会发生变化,关节退变加速,相对更容易出现骨刺相关问题。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关节,避免过度劳累,尤其是膝关节等承重关节。
老年人:老年人是骨刺的高发人群,在生活中要注意关节的保护,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定期进行体检,关注关节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关节不适,应及时就医。
特殊病史人群:如有类风湿关节炎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本身关节已存在病变,更容易出现骨刺,且病情可能进展较快。这类患者在治疗骨刺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遵循医生制定的综合治疗方案,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