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病理性骨折是因骨骼本身病变致强度和稳定性下降,在轻微外力或正常活动下发生的骨折,病因有肿瘤、感染、骨质疏松等,临床表现有疼痛、脊柱畸形、活动受限,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需针对病因,包括肿瘤、感染、骨质疏松相关治疗及康复治疗。
一、定义
腰椎病理性骨折是指由于骨骼本身存在病变,导致其强度和稳定性下降,在受到轻微外力或正常活动时就发生的腰椎骨折。骨骼的病变可以是肿瘤、感染、骨质疏松等多种原因引起。例如,原发性骨肿瘤(如骨肉瘤、骨巨细胞瘤等)或转移性骨肿瘤(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腰椎),会破坏腰椎骨质结构,使腰椎骨强度降低;感染性疾病如腰椎结核,也会侵蚀腰椎骨质,导致骨折发生;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量丢失,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也容易出现腰椎病理性骨折。
二、常见病因及相关机制
肿瘤因素
原发性骨肿瘤:骨肉瘤起源于骨间叶组织,好发于青少年,肿瘤细胞会破坏骨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骨组织变得脆弱,容易骨折。骨巨细胞瘤多见于20-40岁人群,肿瘤常侵犯骨端,导致骨皮质变薄,强度下降,引发骨折。
转移性骨肿瘤:许多恶性肿瘤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都容易转移至腰椎。肿瘤细胞在腰椎骨内生长,破坏骨组织,使腰椎骨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遭到破坏,从而引发骨折。例如,乳腺癌细胞转移至腰椎后,会分泌一些细胞因子,促进破骨细胞活性,加速骨吸收,导致骨质破坏加重。
感染因素
腰椎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结核杆菌在腰椎内繁殖,会破坏椎体骨质,尤其是椎体的松质骨部分。随着病情进展,椎体骨质破坏严重,椎体强度降低,在受到身体重量等应力时就可能发生骨折。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患腰椎结核,进而发生病理性骨折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骨质疏松因素
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降低,骨小梁变细、减少甚至断裂,骨的微观结构破坏。对于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钙流失增加,骨代谢失衡,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此时腰椎骨承受应力的能力下降,在日常活动中如弯腰、转身等动作,就可能导致腰椎病理性骨折。
三、临床表现
疼痛:患者常出现腰部持续性疼痛,疼痛程度较为剧烈,且休息后不能缓解。疼痛可向臀部、下肢放射,影响患者的活动和睡眠。例如,腰椎病理性骨折患者在站立、行走或活动时,疼痛会明显加重。
脊柱畸形:由于腰椎骨质破坏,脊柱的正常结构受到影响,可能出现脊柱后凸、侧弯等畸形。对于儿童患者,脊柱畸形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身高增长受限等问题。
活动受限:患者腰部活动明显受限,不能正常弯腰、转身、起立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如穿衣、洗漱、如厕等基本活动都难以完成。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观察腰椎骨质的形态、结构,发现腰椎骨质的破坏、骨折线等情况。但X线对于早期、细微的骨质病变可能不够敏感。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腰椎骨质的细节,对于骨质破坏的范围、程度以及骨折碎片的位置等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例如,能够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椎体内部的微小骨质破坏灶。
MRI检查:对软组织和骨质的显示更为敏感,不仅可以发现骨质的病变,还能评估周围软组织受累情况,对于判断肿瘤的范围、是否有脊髓神经受压等情况有重要价值。在诊断腰椎结核时,MRI可以发现椎体周围的炎性水肿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
对于怀疑肿瘤性病变的患者,需要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25(CA125)等,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肿瘤转移等情况。对于感染性病变,如腰椎结核,会有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异常。
五、治疗原则
针对病因治疗
肿瘤相关治疗:如果是原发性骨肿瘤,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肿瘤,根据病情可能还需要配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对于转移性骨肿瘤,需要治疗原发肿瘤,同时针对腰椎病理性骨折进行相应处理,如骨水泥填充、内固定等,以稳定腰椎结构。
感染相关治疗:腰椎结核需要进行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等联合用药。同时,对于骨折情况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清创、植骨融合等,以促进病变椎体的愈合和稳定脊柱。
骨质疏松治疗:对于骨质疏松引起的腰椎病理性骨折,需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包括补充钙剂、维生素D,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等。同时,根据骨折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保守治疗(卧床休息、支具固定等)或手术治疗(椎体成形术等)来恢复腰椎的稳定性。
康复治疗: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都需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腰部肌肉的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以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稳定腰椎;同时进行脊柱活动度的训练,逐步恢复腰部的正常活动功能。对于儿童患者,康复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避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