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les骨折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由间接暴力引起,骨折远端向背侧和桡侧移位,有局部畸形、肿胀、疼痛及全身相应表现,X线是主要诊断方法,治疗有手法复位外固定和手术治疗,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及时有效治疗多预后好,否则可致并发症。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Colles骨折是桡骨远端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常由间接暴力引起,当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向上传导至桡骨远端而发生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和桡侧移位。
二、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畸形:典型的畸形表现为侧面看呈“银叉”畸形,正面看呈“枪刺样”畸形。这是因为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使得手腕部背面看起来像银叉样隆起,而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从正面看类似枪刺的形状。
肿胀: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肿胀,由于局部血管损伤等原因,软组织内出血、渗出导致肿胀明显,严重时可影响手部的血液循环。
疼痛:骨折部位疼痛较为剧烈,压痛明显,手腕活动受限,尤其是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会受到严重影响。
2.全身表现:一般来说全身表现不明显,但对于老年患者,需注意是否合并有其他部位的损伤或因骨折后长期卧床可能引发的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的柔韧性等特点,Colles骨折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畸形可能没有成人典型,但也会有局部肿胀、疼痛和活动受限等表现。
三、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是诊断Colles骨折的主要方法。通过X线正侧位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骨折的部位、骨折端移位的情况,如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桡骨短缩等典型表现,还能判断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2.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Colles骨折,尤其是涉及关节面损伤、骨折块移位不明确的情况,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三维结构,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骨折情况,指导手术治疗。
四、治疗方法
1.手法复位外固定
对于大多数稳定性的Colles骨折,可以采用手法复位。在麻醉下,医生通过特定的手法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然后用小夹板、石膏托或外固定支架等进行外固定。一般需要固定6-8周,固定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和肿胀情况,定期复查X线,了解骨折复位情况和愈合情况。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的生长潜力较大,手法复位外固定后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密切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及肢体发育情况。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如果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失败;或骨折涉及关节面,复位后不稳定;或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主要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常用的内固定材料有钢板、克氏针等。通过手术可以更准确地复位骨折端,恢复桡骨的长度、关节面的平整和前臂的旋转功能。对于老年患者,手术治疗可以早期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减少长期卧床的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治疗应谨慎选择,尽量首先考虑保守治疗,只有在保守治疗无法达到满意效果时才考虑手术。
五、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固定期间)
在骨折固定后,应早期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上臂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手指的屈伸活动可以促进手部的血液循环,防止关节僵硬,同时也有利于肿胀的消退。上臂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可以维持肌肉的力量,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应协助其进行手指的活动,注意活动的幅度和力度,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
2.中期康复(拆除外固定后)
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标准,拆除外固定后,开始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功能锻炼。可以通过主动锻炼和被动锻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动锻炼是患者自己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旋转运动,逐渐增加活动的范围和力度;被动锻炼可以由他人协助进行,帮助患者扩大腕关节的活动度。同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手部抓握、对指等功能训练,逐步恢复手部的精细活动功能。对于老年患者,康复锻炼需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锻炼的强度和时间;对于儿童患者,康复锻炼在家长的监督下进行,要注意锻炼的安全性和适度性,鼓励患儿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3.后期康复
经过中期康复后,进一步加强腕关节的力量和稳定性训练。可以进行一些抗阻力的锻炼,如使用握力器进行握力训练,通过腕关节的旋转运动来增强腕部肌肉的力量。同时,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相关活动,如书写、持物等,使患者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六、预后
一般来说,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Colles骨折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恢复腕关节的功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不当,可能会出现骨折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腕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影响腕关节的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老年患者,还需要注意预防因骨折后长期卧床引发的其他系统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要关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定期随访,确保患儿肢体功能正常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