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保守治疗有手法复位外固定和支具固定,手术治疗有切开复位内固定,康复治疗分固定期间和拆除固定后,还需预防及处理关节僵硬、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不同年龄患者治疗及康复需综合考虑其特点。
一、保守治疗
(一)手法复位外固定
1.适用情况:对于大多数稳定性右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骨折无明显移位或经手法复位后位置满意的患者可考虑此方法。一般适用于年龄不是特别大、身体状况能耐受手法操作、骨折类型较简单的患者。
2.操作过程:医生会在局部麻醉下,通过手法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然后使用石膏或夹板进行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3-4周,在此期间需要定期复查,观察骨折端位置是否有再移位情况。
(二)支具固定
1.适用情况:与手法复位外固定类似,适用于一些适合保守治疗且对手法复位外固定不耐受的患者,例如皮肤条件不佳不适合石膏固定的患者等。
2.优势:支具固定相对石膏固定具有一定的透气性,患者舒适度可能更高,而且可以根据骨折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但同样需要定期复查评估骨折位置。
二、手术治疗
(一)切开复位内固定
1.适用情况
对于不稳定的右桡骨远端骨折,如粉碎性骨折、骨折端移位明显且手法复位难以维持位置的情况。
涉及关节面严重破坏的骨折,因为关节面的良好复位对于恢复腕关节功能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年龄不是绝对禁忌,但对于老年患者如果身体状况较差,需要综合评估手术风险。
2.操作过程:医生会通过手术切口,将移位的骨折端准确复位,然后使用钢板、钢针等内固定材料进行固定,以维持骨折端的稳定,促进骨折愈合。术后需要进行伤口护理,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同时早期进行康复锻炼。
三、康复治疗
(一)早期康复(固定期间)
1.手指活动:无论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在骨折固定后早期就应开始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活动,包括手指的各个关节,如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等。这有助于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一般每小时可进行3-5分钟的手指屈伸活动,每天多次进行。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家长协助进行手指活动,要注意活动的力度适中,避免引起疼痛导致患儿抗拒。
2.肩部和上臂活动:进行肩部的钟摆运动等,以及上臂的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每次收缩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对于老年患者,肩部和上臂活动要根据其身体状况适当调整强度,避免过度活动导致疼痛加重或影响骨折愈合。
(二)后期康复(拆除固定后)
1.腕关节活动度训练:拆除外固定或内固定后,开始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度训练。可以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进行,如患者自己用健侧手辅助患侧腕关节进行屈伸运动,每次屈伸尽量达到最大范围,保持10-15秒,然后缓慢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旋转活动可以双手握住患侧手腕,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的旋转运动,同样每次保持一定时间后放松,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对于儿童患者,腕关节活动度训练要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患儿的配合程度和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
2.力量训练: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改善,开始进行腕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训练。可以使用握力器进行握力训练,每次握力训练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20-30次,每天3-4组;还可以进行腕关节的抗阻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抗阻训练,增加肌肉力量,促进腕关节功能的恢复。老年患者进行力量训练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再次损伤。
四、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一)关节僵硬
1.预防:在骨折固定期间积极进行手指、肩部等部位的活动,拆除固定后早期进行规范的腕关节活动度训练是预防关节僵硬的关键。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督促其进行康复训练,因为儿童如果发生关节僵硬,恢复相对较慢且可能影响手部功能发育;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要重视早期康复训练的坚持。
2.处理:如果发生关节僵硬,需要加强康复训练强度,可能需要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更为专业的关节松动术等治疗,逐步增加腕关节的活动范围。
(二)创伤性关节炎
1.预防:对于涉及关节面的骨折,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准确的骨折复位是预防创伤性关节炎的重要措施。手术治疗中关节面的良好复位对于减少后期关节退变的发生至关重要。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都要重视骨折复位质量,儿童患者由于其关节软骨的再生能力相对较强,但也不能忽视关节面的准确复位,老年患者则更要避免关节面不平整导致后期关节磨损。
2.处理:如果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早期可以通过药物缓解疼痛,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同时结合康复训练改善关节功能,严重时可能需要考虑关节置换等手术治疗,但手术风险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有所不同,需要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