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由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致弥漫性肝损害,病理有肝细胞变性坏死等改变,肝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突出表现,由多种病理因素致腹腔游离液体超正常范围;发病机制上肝硬化是致病因素致肝炎症等逐步形成,肝腹水与门脉高压等多种因素相关;临床表现上肝硬化代偿期症状轻,失代偿期有肝功能减退等表现,肝腹水主要是腹部膨隆等;诊断上肝硬化靠病史等及肝穿刺活检,肝腹水靠超声等及腹腔穿刺抽液检查;治疗上肝硬化针对病因等,肝腹水有限制钠水摄入等方法;特殊人群中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患相关病症时治疗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本质
1.肝硬化:是一种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病理上以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导致肝硬化。其病因多样,如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等)、慢性酒精中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胆汁淤积、药物或毒物、遗传和代谢性疾病等。
2.肝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较为突出的临床表现,是指由于肝脏疾病导致肝脏反复炎症,纤维化及肝硬化形成后,由于多种病理因素,如门脉高压、低蛋白血症、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等,使得腹腔内游离液体量超过正常范围而形成的腹水。
二、发病机制差异
1.肝硬化:主要是各种致病因素持续损伤肝脏,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随后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肝内血管系统重建,逐渐形成肝硬化。例如,乙肝病毒持续感染肝细胞,引发免疫炎症反应,长期可导致肝硬化。
2.肝腹水:门脉高压是形成肝腹水的重要原因,肝硬化时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导致肝内血管受压、扭曲、闭塞,使门静脉血流受阻,门静脉压力增高,超过300mmHO时,腹腔内脏血管床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同时,肝硬化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也促使液体漏出;另外,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肾血流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排钠和排尿量减少,进一步促进腹水形成。
三、临床表现不同
1.肝硬化:代偿期症状较轻,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失代偿期症状明显,主要有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两类表现。肝功能减退表现为消瘦、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出血倾向(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癜等)、内分泌紊乱(如雌激素增多导致蜘蛛痣、肝掌,雄激素减少导致男性乳房发育等);门静脉高压表现为脾大、脾功能亢进、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曲张等)、腹水等。
2.肝腹水:主要表现为腹部膨隆,随着腹水增多,可出现腹胀、腹部隐痛等症状,大量腹水时可导致呼吸困难、脐疝、下肢水肿等。查体可发现移动性浊音阳性等。
四、诊断方法区别
1.肝硬化:病史方面有长期肝病相关病史,如病毒性肝炎病史、饮酒史等;实验室检查可有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等)、蛋白代谢异常(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凝血功能异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影像学检查如腹部B超可发现肝脏大小、形态改变,实质回声不均匀等,CT或MRI检查可更清晰显示肝脏结构改变;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可直接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
2.肝腹水: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可明确腹水的有无及量的多少;诊断性腹腔穿刺抽液检查可明确腹水的性质,有助于鉴别是漏出液还是渗出液等,肝硬化导致的腹水一般为漏出液,外观清亮,比重低于1.018,蛋白含量低于25g/L等。
五、治疗原则差异
1.肝硬化:治疗上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乙肝肝硬化需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有恩替卡韦等);同时进行一般治疗,包括休息、高蛋白饮食等;针对并发症进行治疗,如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需采取相应止血措施等;对于晚期肝硬化,有条件者可考虑肝移植。
2.肝腹水:一般治疗包括限制钠、水摄入,适当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摄入量限制在2-3g),适当限制液体入量;利尿治疗,常用利尿剂有螺内酯、呋塞米等,通过增加尿量排出体内多余水分;对于难治性腹水可采取腹腔穿刺放液、腹水浓缩回输等治疗方法;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肝硬化,从根本上减少腹水的形成。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肝硬化相对少见,多由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引起,儿童肝腹水的治疗需更加谨慎,在利尿剂使用等方面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密切监测电解质等指标,因为儿童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与成人不同。
2.老年人:老年人患肝硬化和肝腹水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由于老年人对腹水导致的腹胀等症状耐受性较差,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时需更加慎重,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和各器官功能。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肝硬化和肝腹水较为罕见且复杂,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需在妇产科和肝病科多学科协作下,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如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密切监测胎儿发育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