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有全身症状和体征表现。全身症状包括乏力、发热;消化系统症状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体征表现有肝脏肿大(触诊和影像学有不同表现)、黄疸(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改变)、还有蜘蛛痣和肝掌等其他体征,不同人群在各症状体征上有不同特点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症状表现
(一)全身症状
1.乏力
肝损伤时,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这是因为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肝损伤会影响物质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例如,在一些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中,约有相当比例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肝脏代谢异常导致能量产生不足等有关。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均可出现,对于儿童来说,乏力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不愿意进行日常的玩耍等活动;对于老年人,可能表现为日常活动如散步等都难以完成。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酗酒、熬夜的人群,以及有基础肝病病史的人群更容易出现乏力症状且可能更为明显。
2.发热
部分肝损伤患者可出现发热,一般为低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例如在自身免疫性肝炎导致的肝损伤中,免疫反应可能会引起发热。发热的机制与肝脏炎症反应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炎性介质释放有关。不同人群中,儿童自身免疫性肝损伤导致的发热可能需要更密切监测,因为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可能对其神经系统等有一定影响;老年人发热时需要注意是否有其他潜在感染等情况,因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
(二)消化系统症状
1.食欲减退
肝损伤时,患者常常出现食欲减退的情况。肝脏分泌胆汁参与脂肪消化,肝损伤会影响胆汁分泌和排泄,进而影响脂肪消化,导致患者对油腻食物等的消化能力下降,引起食欲减退。例如在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损伤中,食欲减退是常见症状之一。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所不同,儿童食欲减退可能表现为不愿意进食,甚至拒绝吃饭;老年人可能表现为食量明显减少。生活方式中长期高脂肪饮食等可能加重食欲减退的程度,有慢性肝病病史的人群食欲减退可能更为顽固。
2.恶心、呕吐
肝损伤可引起恶心、呕吐症状。这可能与肝脏功能异常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以及肝脏炎症刺激迷走神经等有关。比如在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恶心、呕吐。儿童出现恶心、呕吐时需要注意脱水等情况,因为儿童体液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老年人恶心、呕吐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要密切关注。有酗酒史的人群出现恶心、呕吐时要警惕酒精性肝损伤的可能。
3.腹胀
肝损伤患者可能出现腹胀,主要是因为肝脏病变影响了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胃肠道积气、积液等。例如在肝硬化导致的肝损伤中,腹胀较为常见。不同性别方面,女性可能在月经周期等因素影响下,腹胀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但肝损伤本身导致的腹胀机制是相似的。年龄上,老年人胃肠蠕动本身较慢,肝损伤引起的腹胀可能更为明显。生活方式中久坐等可能加重腹胀症状,有肝病病史且合并胃肠功能紊乱的人群腹胀会更严重。
二、体征表现
(一)肝脏肿大
1.触诊表现
肝损伤时,通过体格检查可能发现肝脏肿大。医生触诊时可感觉到肝脏质地可能发生改变,如在肝炎性肝损伤时,肝脏可能质地稍韧。不同年龄人群肝脏肿大的表现有所差异,儿童肝脏相对位置较浅,更容易触及肿大的肝脏,而且儿童肝脏肿大可能与感染等因素导致的肝损伤关系更密切;老年人肝脏可能因脂肪沉积等因素,质地可能有所不同,但肝损伤时仍可出现肿大。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的肝脏肿大表现不同,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肝脏位置等可能有变化,需要注意与肝损伤导致的肝脏肿大鉴别。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肝毒性物质的人群,如长期接触某些工业毒物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肝损伤导致的肝脏肿大。
2.影像学表现
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脏体积增大。例如在超声下可测量肝脏的长径、横径等指标,当肝损伤时这些指标会超出正常范围。对于儿童进行超声检查时,要注意其生长发育阶段肝脏的正常大小范围,避免误判;老年人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结合其基础疾病等情况综合判断肝脏肿大的意义。
(二)黄疸
1.皮肤和巩膜黄染
肝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时,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和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升高是导致黄疸的直接原因,当总胆红素超过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观察到黄疸。不同年龄人群黄疸表现有所不同,新生儿出现肝损伤导致的黄疸需要特别关注,因为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儿童黄疸可能与先天性肝病等因素有关;老年人黄疸则需要排查是否有恶性肿瘤等导致的肝损伤。性别上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在妊娠合并肝损伤时黄疸表现需要与妊娠期生理黄疸等鉴别。生活方式中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出现黄疸要高度怀疑酒精性肝损伤。
2.尿色改变
肝损伤引起黄疸时,尿色会加深,可呈浓茶色。这是因为胆红素代谢异常,胆红素经尿液排出增加。对于儿童来说,尿色改变可能容易被家长忽视,需要密切观察;老年人尿色改变可能提示肝损伤病情较重,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三)其他体征
1.蜘蛛痣和肝掌
当肝损伤导致肝功能减退,对雌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时,可出现蜘蛛痣和肝掌。蜘蛛痣表现为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扩张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肝掌表现为手掌大鱼际、小鱼际和指端腹侧部位发红。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出现蜘蛛痣和肝掌较为罕见,多提示先天性肝病等严重肝损伤;老年人出现蜘蛛痣和肝掌可能与肝硬化等慢性肝损伤有关。性别上,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在妊娠合并肝损伤时需要注意与生理性雌激素变化导致的类似表现鉴别。生活方式中长期服用可能损伤肝脏药物的人群容易出现蜘蛛痣和肝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