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累及多神经,发病与高血糖、代谢、血管、遗传等因素相关,诊断靠临床评估、电生理检查、神经活检,预防管理需控血糖、血脂血压、调整生活方式、定期监测,特殊人群有不同关注要点。
感觉神经受累表现
感觉神经受累时,患者常出现下肢远端对称性的感觉异常,比如手足部有麻木感、针刺样痛、灼热样痛等,这种感觉异常通常从足趾开始,逐渐向近端延伸,在夜间或寒冷环境下往往会加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痛觉过敏,即对正常的触觉刺激感觉过于强烈,轻微的触碰就会让患者感觉疼痛难忍。
运动神经受累表现
运动神经受累时,早期可能表现为手足部肌肉力量减弱,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肌肉萎缩,严重影响肢体的运动功能,导致患者行走困难、握力下降等。例如,患者可能发现自己穿鞋、系鞋带等精细动作变得越来越困难,行走时容易绊倒。
自主神经受累表现
自主神经受累时,可出现多种症状,如心血管系统方面表现为静息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等;消化系统方面可出现胃排空延迟(胃轻瘫),表现为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等;泌尿系统方面可出现尿失禁或尿潴留;汗腺分泌异常则表现为下肢皮肤干燥、无汗等。
发病相关因素
高血糖因素
长期持续的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因素之一。高血糖会引起多元醇通路激活,山梨醇和果糖在神经细胞内蓄积,导致神经细胞水肿、功能障碍;还会引起蛋白非酶糖化,使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受损;同时,高血糖还会导致氧化应激增加,自由基产生过多,损伤神经组织。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显著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
代谢因素
除高血糖外,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其他代谢紊乱,如血脂异常、高胰岛素血症等也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血脂异常会导致神经内膜血管脂质沉积,影响神经的血液供应;高胰岛素血症可能通过影响神经细胞的信号传导等机制参与神经病变的发生。
血管因素
糖尿病患者常合并微血管病变和大血管病变,影响神经的血液供应。微血管病变导致神经内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管腔狭窄,引起神经缺血缺氧;大血管病变如动脉粥样硬化会进一步加重神经的缺血情况,从而促进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
遗传因素
部分研究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影响个体对高血糖等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使得具有特定基因背景的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周围神经病变。例如,一些与神经生长、修复相关基因的变异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和体征评估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手足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等表现,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进展情况等。同时进行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痛觉、温度觉、振动觉、肌力等,例如用音叉检查振动觉,用大头针检查痛觉等,通过这些检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周围神经病变及病变的大致程度。
电生理检查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是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重要电生理检查方法。通过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可以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异常改变,有助于早期发现亚临床型的周围神经病变。例如,当MCV或SCV低于正常下限,往往提示存在神经传导功能障碍。
神经活检
神经活检是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金标准,但由于是有创检查,一般不作为首选。通过取少量神经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以观察神经纤维的形态、结构等改变,如神经纤维变性、脱髓鞘等情况,但对于患者来说有一定的创伤性,临床上多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才考虑使用。
预防与管理
血糖控制
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发展的关键。糖尿病患者应遵循糖尿病饮食,合理运动,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如二甲双胍、胰岛素等)或胰岛素治疗方案,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4.4~7.0mmol/L,非空腹血糖控制在小于10.0mmol/L等,多项研究证实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风险和延缓其进展。
血脂和血压管理
积极控制血脂和血压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等)来降低血脂水平;对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应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良好的血脂和血压控制有助于减少血管病变的发生,从而降低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
生活方式调整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因为吸烟会加重血管痉挛和缺氧,饮酒可能影响血糖控制等;适度运动,如进行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神经血液循环、增强神经功能,但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神经损伤加重;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族等对神经有益的食物,如谷类、豆类、肉类等。
定期监测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病变相关的监测,包括定期检查足部感觉、进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周围神经病变的迹象,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例如,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查,一旦发现异常,能尽早开始治疗,延缓病情进展。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更要密切关注血糖、血脂、血压的变化,加强血糖监测的频率,因为老年患者对低血糖的耐受性较差,在调整降糖方案时要更加谨慎;妊娠糖尿病患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可能也与非妊娠糖尿病患者有所不同,需要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同时,更加关注对胎儿的影响以及自身神经病变的监测,因为妊娠期间的代谢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影响神经病变的发展;儿童糖尿病患者相对较少发生周围神经病变,但如果血糖控制不佳,也可能出现相关病变,需要家长和医生密切关注儿童的足部感觉、运动等情况,早期发现并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