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性黄疸是因肝细胞受损致胆红素摄取、结合和排泄障碍,血清非结合与结合胆红素均升高引起。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皮肤巩膜黄染及乏力、食欲减退等,诊断靠实验室检查(胆红素、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和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或MRI),需与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鉴别,前者非结合胆红素为主,后两者结合胆红素为主且有不同酶学及影像学表现。
一、肝细胞性黄疸的定义
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受损,导致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均升高而引起的黄疸。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一)年龄因素
儿童时期若发生病毒性肝炎等导致肝细胞受损的疾病,就可能引发肝细胞性黄疸。例如儿童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后,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损害肝细胞结构和功能,影响胆红素代谢过程。
老年人肝细胞功能本身有所减退,若患有慢性肝病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等基础疾病,在一些诱因(如感染、饮酒等)作用下,更容易出现肝细胞性黄疸,因为其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较年轻人更弱。
(二)性别因素
一般来说,性别本身并非肝细胞性黄疸发病的直接决定因素,但在某些与激素相关的肝病中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自身免疫机制更容易出现紊乱,当发生自身免疫性肝炎时,肝细胞受到自身抗体攻击而受损,进而引发肝细胞性黄疸的风险相对男性可能稍高。
(三)生活方式因素
饮酒:长期大量饮酒会导致酒精性肝病,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会直接损伤肝细胞。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代谢产生的乙醛对肝细胞有毒性作用,可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从而引发肝细胞性黄疸。例如长期每日饮酒量超过一定限度(如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超过40g,女性超过20g,持续5年以上),患酒精性肝病导致肝细胞性黄疸的风险显著增加。
不合理用药:某些药物具有肝毒性,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损伤肝细胞。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部分患者使用后可能出现药物性肝损伤,导致肝细胞受损,影响胆红素代谢。不同个体对药物的肝毒性反应存在差异,一些有基础肝病或遗传易感性的人群,使用肝毒性药物后更易发生肝细胞性黄疸。
(四)病史因素
病毒性肝炎病史:既往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毒性肝炎病史的患者,病毒持续在肝细胞内复制,会不断损伤肝细胞,使肝细胞功能逐渐下降,当病情进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容易出现肝细胞性黄疸。例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果病毒复制活跃且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肝细胞持续受损,胆红素代谢紊乱,就会出现黄疸症状。
肝硬化病史:肝硬化患者肝脏结构发生明显改变,正常肝细胞大量减少,残存的肝细胞功能也受到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进一步下降,更容易发生肝细胞性黄疸。而且肝硬化患者常伴有门静脉高压等并发症,也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过程。
三、临床表现相关表现
(一)皮肤和巩膜黄染
患者皮肤呈现浅黄色至深黄色,巩膜也会黄染,这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沉积在皮肤和巩膜组织中导致。不同病情程度的患者黄染程度有所不同,病情较重时黄染颜色更深。
(二)其他表现
可能伴有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因为肝细胞受损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患者会感觉全身乏力,同时肝脏功能异常影响消化功能,导致食欲下降。如果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还可能伴有发热(如病毒性肝炎急性期常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若为酒精性肝病导致的肝细胞性黄疸,患者可能有长期饮酒史相关的表现,如肝区不适等。
四、诊断相关要点
(一)实验室检查
胆红素测定: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其中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结合胆红素占总胆红素的比例可因不同病因有所差异。例如肝细胞性黄疸时,结合胆红素一般占总胆红素的35%以上。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肝细胞酶学指标升高,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同时可能伴有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等蛋白代谢异常指标,因为肝细胞受损影响了肝脏合成蛋白的功能。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如果考虑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细胞性黄疸,需要检测相应的肝炎病毒标志物,如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等,以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性肝炎感染及其类型。
(二)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脏是否有肿大、质地改变等,还能检测是否存在肝硬化、肝内占位性病变等情况,这些病变都可能导致肝细胞受损引发黄疸。例如肝硬化患者超声下可发现肝脏表面不光滑、实质回声增粗等表现。
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结构,对于发现肝脏的细微病变,如早期的肝内占位、肝脏血管病变等有重要价值,有助于明确肝细胞性黄疸的病因。比如通过CT或MRI可以发现是否存在肝癌、肝血管瘤等病变影响肝细胞功能导致黄疸。
五、鉴别诊断相关内容
(一)与溶血性黄疸鉴别
溶血性黄疸主要是由于红细胞大量破坏,非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而引起。其胆红素测定以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结合胆红素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且有红细胞破坏增多的证据,如血红蛋白降低、网织红细胞升高、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等,而肝细胞性黄疸是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
(二)与梗阻性黄疸鉴别
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道梗阻,胆汁排泄障碍,结合胆红素反流入血引起。其胆红素测定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同时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胆道酶学指标明显升高,而肝细胞性黄疸的胆道酶学指标一般是轻至中度升高。此外,梗阻性黄疸患者可能有胆道结石、胆道肿瘤等胆道梗阻的影像学表现,而肝细胞性黄疸患者肝脏本身有明显的肝细胞受损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