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与椎管狭窄在定义病理基础、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腰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致腰痛及下肢症状,椎管狭窄是椎管径线缩短压迫神经致相应障碍;疼痛特点上腰椎间盘突出有下肢放射性痛,椎管狭窄有间歇性跛行;影像学检查各有特点;治疗原则上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各有不同;老年、孕妇等特殊人群情况也有差异。
一、定义与病理基础
腰椎间盘突出:是因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其主要病理改变是椎间盘的退变,随着年龄增长(一般2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退变)、长期劳损等因素,椎间盘的髓核含水量逐渐减少,椎间盘高度降低,纤维环出现裂隙,在外力作用下,髓核可通过裂隙突出。
椎管狭窄:是指各种原因引起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从而导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其病理基础包括先天性椎管发育狭窄以及后天性因素,如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骨质增生等导致椎管容积减小。
二、临床表现差异
疼痛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疼痛可表现为腰痛,常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沿神经根走行分布,如腰4-5椎间盘突出,疼痛可放射至小腿外侧及足背;腰5-骶1椎间盘突出,疼痛可放射至小腿后外侧及足底。疼痛多与活动有关,休息后可缓解或减轻。
椎管狭窄:典型表现为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酸麻胀痛,不得不停止行走休息,休息后症状可缓解,继续行走又可复发。同时,可能伴有下腰痛,疼痛程度一般相对腰椎间盘突出较轻,但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是其较具特征性的表现。
神经功能损害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可出现下肢肌力下降,比如足背伸或跖屈无力;感觉减退,常见于小腿外侧、足背等相应神经支配区域;反射异常,如腰4-5椎间盘突出可出现膝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椎管狭窄:除了神经源性间歇性跛行外,可能出现双侧下肢的神经功能损害表现,如双侧小腿、足部的感觉减退、肌力下降等,且症状可能呈对称性分布,这与椎管狭窄导致的中央管或神经根管狭窄,双侧神经同时受压有关。
三、影像学检查差异
腰椎X线
腰椎间盘突出:X线可发现腰椎生理曲度改变,如前凸减小或消失,椎间隙变窄等,但这些表现不具特异性,仅能作为辅助参考。
椎管狭窄:X线可显示椎管管径变小,如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矢状径减小等。正常椎管矢状径男性一般大于15mm,女性大于14mm,若小于此值则提示椎管狭窄可能。
CT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CT可清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以及对神经根的压迫情况,能直接看到髓核突出于椎管内的影像。
椎管狭窄:CT能明确椎管狭窄的类型,如中央型椎管狭窄(椎管前后径减小)、侧隐窝狭窄(侧隐窝前后径小于3mm则可诊断为侧隐窝狭窄)、神经根管狭窄等,还可观察到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内聚等导致椎管狭窄的因素。
MRI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MRI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重要方法,可全面观察椎间盘退变、突出的情况,能清晰显示髓核突出的部位及其与脊髓、神经根的关系,还可判断脊髓、神经根有无变性等。
椎管狭窄:MRI可直观地显示椎管、神经根管的形态及狭窄程度,能清楚看到硬膜囊、脊髓受压的情况,对于判断脊髓有无因长期受压导致的信号改变等有重要价值。
四、治疗原则区别
非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一般需卧床3-4周),目的是减轻椎间盘承受的压力,缓解对神经根的刺激;牵引治疗,通过牵引拉开椎间隙,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理疗,如热敷、超短波等,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缓解疼痛等。
椎管狭窄:非手术治疗也可作为初始治疗方法,同样包括卧床休息、牵引、理疗等,但对于椎管狭窄导致的间歇性跛行,康复锻炼可能更为重要,如进行腰背肌锻炼(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增强腰背肌力量,有助于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减轻椎管内的压力,但锻炼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
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当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神经功能损害,如下肢肌力明显下降、大小便失禁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单纯髓核摘除术、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等,目的是解除突出的髓核对神经根的压迫。
椎管狭窄: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严重、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方式有椎管减压术,如椎板切除减压术、椎间孔扩大减压术等,通过去除导致椎管狭窄的骨质、韧带等组织,扩大椎管容积,解除对神经组织的压迫。
五、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群
腰椎间盘突出:老年患者常伴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注意避免过度牵引等可能加重骨质疏松的操作,非手术治疗时卧床时间要适当,同时可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等维持骨健康。手术治疗后恢复相对较慢,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椎管狭窄:老年患者多存在多节段椎管狭窄,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术后康复要更加注重循序渐进,关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同时要管理好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促进术后恢复。
孕妇
腰椎间盘突出:孕妇由于孕期激素变化及体重增加,腰椎负担加重,容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非手术治疗是主要方式,卧床休息时可采用侧卧位并在腰部垫软枕等舒适体位,牵引治疗需谨慎,避免过度牵引影响胎儿。尽量避免使用药物治疗,可采用物理理疗等相对安全的方法缓解疼痛。
椎管狭窄:孕妇发生椎管狭窄相对较少见,治疗原则与非孕期类似,但要充分考虑胎儿因素,非手术治疗为主,如适当活动腰背肌但避免剧烈运动,休息时采取舒适体位,密切观察神经功能情况,若出现严重神经压迫症状需综合评估手术风险与胎儿情况后再决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