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损伤是各种原因致肝脏持续6个月及以上损伤,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药物损伤、酒精、代谢等因素,病理有肝细胞改变和肝脏结构改变,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和体征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预防需接种疫苗、避免滥用药物等,管理要去除病因、定期监测及注意特殊人群。
一、慢性肝损伤的定义
慢性肝损伤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持续6个月及以上的损伤状态。肝脏在受到如病毒感染、药物损伤、酒精刺激、自身免疫异常等多种因素作用后,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进而影响肝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一)病因方面
1.病毒感染因素
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嗜肝病毒感染是常见病因。例如,HBV感染后,病毒在肝细胞内持续复制,可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反复受损,长期下来就容易发展为慢性肝损伤。不同性别在感染病毒后发展为慢性肝损伤的概率可能因机体免疫应答等因素略有差异,一般来说,感染后若机体免疫清除病毒能力较弱,就更易转为慢性。对于有HBV或HCV感染病史的人群,若不及时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等干预,慢性肝损伤发生风险会增加。在生活方式上,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会降低机体免疫力,使感染病毒后更易发展为慢性肝损伤。
自身免疫性肝炎也是导致慢性肝损伤的重要原因,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细胞,引发持续的肝脏炎症,这种情况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等因素有关。有自身免疫性肝炎家族史的人群,自身免疫性肝损伤的易感性可能增加。
2.药物损伤因素
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抗肿瘤药物等具有肝毒性,长期或不当使用这些药物可引起慢性肝损伤。不同年龄人群对药物肝毒性的易感性不同,儿童由于肝脏代谢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易因药物导致肝损伤。有药物过敏史或肝病史的人群在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时,慢性肝损伤发生风险更高。
3.酒精因素
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慢性肝损伤的常见原因之一,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会对肝细胞产生直接毒性作用,引起肝细胞炎症、脂肪变性等,进而发展为慢性肝损伤。男性相对女性可能因饮酒量等因素,慢性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生率稍高。有长期大量饮酒史的人群,即使是年轻男性,若不戒酒,慢性肝损伤风险也会持续升高。
4.代谢因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由于代谢紊乱引起的慢性肝损伤,如肥胖、糖尿病患者易发生。肥胖人群体内脂肪代谢异常,过多的脂肪在肝脏沉积,导致肝细胞脂肪变性,进而引发炎症反应,逐渐发展为慢性肝损伤。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血脂代谢紊乱,也会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功能,增加慢性肝损伤的发生几率。不同年龄的肥胖或糖尿病患者,慢性肝损伤的发展进程可能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年龄较大且肥胖程度严重或糖尿病控制不佳的人群,慢性肝损伤进展可能更快。
二、慢性肝损伤的病理表现
1.肝细胞改变
肝细胞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在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内有脂肪空泡形成;还会有肝细胞坏死,包括点状坏死、灶性坏死等,坏死的肝细胞周围会有炎症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肝细胞纤维化,肝星状细胞被激活,合成过多的细胞外基质,如胶原纤维等,导致肝组织内纤维组织增生。
2.肝脏结构改变
早期肝脏结构可能尚无明显改变,随着病情发展,肝脏会逐渐出现纤维化,肝小叶结构紊乱,后期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脏体积可能缩小,质地变硬,表面变得不光滑,出现结节等改变。
三、慢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乏力可能是由于肝脏功能受损,机体代谢能力下降,能量产生不足所致;食欲减退则与肝脏分泌胆汁减少,影响脂肪消化等有关。部分患者可能有右上腹隐痛或不适,这是因为肝脏炎症刺激肝包膜引起的。
2.体征表现
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这是由于肝细胞损伤后,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引起的。还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等,肝掌是手掌大小鱼际处发红,蜘蛛痣是皮肤上出现形似蜘蛛的红色血管痣,这些体征与肝脏对雌激素的灭活功能减退有关。
四、慢性肝损伤的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血清转氨酶(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常升高,反映肝细胞受损情况;胆红素水平可能升高,提示胆红素代谢异常;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等可能延长,因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还可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如HBsAg、抗HCV等以明确是否有病毒感染;自身抗体检测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
2.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病情进展后可见肝脏实质回声增粗、不均匀等改变;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于发现肝脏的早期纤维化、肝硬化等病变有一定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结构变化。
五、慢性肝损伤的预防与管理
1.预防措施
对于病毒感染相关的慢性肝损伤,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有效措施,可降低人群中HBV感染率,从而减少因HBV感染导致的慢性肝损伤发生。避免滥用药物,在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前,应咨询医生,了解药物的肝毒性及使用注意事项。控制饮酒量,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减少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生风险。对于肥胖、糖尿病患者,应通过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方式控制体重、血糖,预防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的慢性肝损伤。
2.管理方面
对于已发生慢性肝损伤的患者,首先要去除病因,如抗病毒治疗(针对病毒感染)、停用肝毒性药物、戒酒等。同时,要定期监测肝功能、肝脏影像学等指标,评估病情进展情况。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减轻肝脏负担。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在慢性肝损伤管理中需特别注意,儿童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且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支持等治疗;孕妇若发生慢性肝损伤,要谨慎用药,以免影响胎儿发育,需在多学科团队指导下进行管理;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在治疗和监测过程中要注意药物的剂量调整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