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是各种致病因素致肝脏结构和功能受损,有药物、酒精、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常见病因,表现为一般消化道症状、乏力及体征黄疸、肝区不适等,通过实验室肝功能、病毒学检查及影像学超声、CT/MRI等诊断,处理需针对病因治疗、一般支持治疗及保肝对症治疗,要及时明确病因并配合治疗及调整生活方式促进肝脏恢复。
一、肝损伤的定义
肝损伤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肝脏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异常的情况。
二、常见的导致肝损伤的原因
(一)药物因素
1.种类及机制:许多药物可引起肝损伤,如抗生素(如异烟肼等)、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等)、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以对乙酰氨基酚为例,正常情况下,它在体内会经过代谢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但过量服用时,其代谢中间产物会对肝细胞造成直接损伤。
2.人群差异: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对药物性肝损伤的易感性可能不同。例如,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女性在某些生理状态下(如妊娠期)对某些药物的肝毒性更敏感。
(二)酒精因素
1.作用机制: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肝病,进而引起肝损伤。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在肝细胞内被乙醇脱氢酶氧化为乙醛,乙醛又可被乙醛脱氢酶进一步氧化为乙酸,在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活性氧等有害物质,损伤肝细胞的细胞膜、线粒体等结构,影响肝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酗酒的人群发生肝损伤的风险显著增加,男性通常比女性在同等饮酒量下更易发生酒精性肝损伤,这可能与男性的生理代谢特点以及社会饮酒习惯等因素有关。
(三)病毒感染因素
1.常见病毒及影响: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是常见的导致肝损伤的病毒。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例,病毒侵入肝细胞后,会利用肝细胞的物质进行自身复制,同时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免疫细胞在攻击被病毒感染的肝细胞时,也会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引起肝脏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
2.年龄与病史影响: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若为慢性感染,可能会影响肝脏的正常生长发育;有既往病毒性肝炎病史的人群,再次感染相关病毒或病情复发时,肝损伤往往更容易发生且程度可能更严重。
(四)自身免疫因素
1.发病机制:自身免疫性肝炎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受损。免疫系统产生的自身抗体与肝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引发炎症反应,逐渐破坏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特殊人群情况:自身免疫性肝炎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是育龄期女性。对于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生自身免疫性肝炎导致肝损伤的风险可能增加。
(五)其他因素
1.代谢性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相关。过多的脂肪在肝细胞内堆积,会引起肝细胞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导致肝损伤。肥胖人群,尤其是儿童肥胖者,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概率升高,进而可能出现肝损伤相关表现。
2.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代谢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是由于遗传因素导致体内铜代谢异常,过量的铜沉积在肝脏等器官,引起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异常。有遗传代谢病家族史的人群需要警惕肝损伤的发生。
三、肝损伤的临床表现
(一)一般症状
1.消化道症状: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这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后,影响了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
2.乏力:患者会感到全身疲倦、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这与肝脏代谢功能障碍,能量产生不足等因素有关。
(二)体征表现
1.黄疸:如果肝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色等表现。
2.肝区不适或疼痛:部分患者可感觉右上腹肝区有隐痛、胀痛或钝痛等不适症状。
四、肝损伤的检查诊断
(一)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指标: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当肝细胞受损时,这两种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其水平升高。一般来说,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AS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当肝细胞轻度损伤时,ALT升高更明显;而肝细胞严重损伤时,AST升高更为显著。
胆红素: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升高提示胆红素代谢异常,常见于肝损伤导致胆红素摄取、结合或排泄障碍等情况。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肝内胆汁淤积等疾病,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常见于溶血性疾病但也可见于肝损伤时胆红素处理障碍。
白蛋白:由肝脏合成,肝损伤严重时,白蛋白合成减少,导致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
2.病毒学检查:对于怀疑病毒感染导致肝损伤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关病毒的血清学检查和病毒核酸检测。例如,乙肝五项检查可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及感染状态,丙肝抗体检测结合丙肝病毒RNA检测可明确是否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脏是否有肿大、实质回声改变、有无占位性病变等,对脂肪肝、肝脓肿、肝囊肿等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2.CT或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肝脏病变,如肝脏肿瘤、肝硬化等,CT或MRI检查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解剖结构信息,有助于明确病变的性质、部位和范围等。
五、肝损伤的处理原则
(一)针对病因治疗
1.药物性肝损伤:首先要停用可疑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大多数情况下,停用相关药物后,肝损伤可逐渐改善。
2.酒精性肝损伤:必须严格戒酒,同时给予营养支持等治疗,帮助肝脏恢复。
3.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损伤:根据病毒类型采取相应的抗病毒治疗,如乙肝病毒感染符合抗病毒指征时可使用抗病毒药物,丙肝病毒感染可通过直接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4.自身免疫性肝损伤: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
(二)一般支持治疗
1.休息: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让肝脏得到充分的修复时间。
2.饮食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减轻肝脏的代谢负担。例如,多吃新鲜的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水果(如苹果、橙子等)以及优质蛋白质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等)。
(三)保肝对症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的肝功能情况,可适当使用一些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等,以修复肝细胞、减轻肝脏炎症等,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用药加重肝脏负担。
总之,检查出肝损伤后,需要及时明确病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同时患者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促进肝脏功能的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