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性骨折是骨骼有病变基础受轻微外力即发生的骨折,常见病因有肿瘤相关和骨质疏松相关,临床表现有局部的疼痛、肿胀、畸形及全身相关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和处理骨折,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包括老年人、肿瘤患者、儿童等的相关情况。
一、病理性骨折的定义
病理性骨折是指骨骼在原本就存在病变的基础上,受到轻微外力甚至没有明显外力作用时就发生的骨折。这些骨骼的病变会使骨骼的强度和完整性下降,无法承受正常生理活动或轻微外力带来的应力,从而引发骨折。例如,骨骼的原发性肿瘤、转移性肿瘤、骨质疏松症导致的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等情况,都可能导致病理性骨折的发生。
二、常见的引发病理性骨折的疾病因素
(一)肿瘤相关因素
1.原发性骨肿瘤:像骨肉瘤,这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好发于青少年,肿瘤细胞会破坏骨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骨的强度大大降低,容易发生骨折;骨巨细胞瘤,多见于20-40岁人群,肿瘤会侵蚀骨皮质,导致骨皮质变薄,在受到外力时容易骨折。
2.骨转移瘤:许多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都可能转移到骨骼,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等。肿瘤细胞在骨内生长,破坏骨组织,使得骨骼变得脆弱,即使是日常的活动,如翻身、走路等,也可能引发骨折。据相关研究统计,约有1/4的癌症患者会发生骨转移,其中部分患者会出现病理性骨折。
(二)骨质疏松相关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容易发生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时,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遭到破坏,骨的强度和韧性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轻微的外力,比如从椅子上起身、咳嗽等,都可能导致椎体压缩骨折、腕部骨折(如桡骨远端骨折)等病理性骨折。例如,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高,据统计,65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较高,其中发生病理性骨折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三、病理性骨折的临床表现
(一)局部表现
1.疼痛: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疼痛程度较为剧烈,并且在活动或按压骨折部位时疼痛会加重。例如,发生椎体病理性骨折时,患者可能会感到胸背部剧烈疼痛,影响正常的坐立和行走;发生长骨病理性骨折时,骨折部位会有明显的压痛和叩击痛。
2.肿胀:骨折部位周围的软组织会出现肿胀,这是由于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以及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程度因骨折的严重程度和部位而异。
3.畸形:某些部位的病理性骨折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畸形,比如长骨骨折时可能会出现肢体的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椎体病理性骨折时可能会出现脊柱的后凸畸形等。
(二)全身表现
如果是肿瘤相关的病理性骨折,可能会伴有肿瘤的全身表现,如体重下降、消瘦、发热等(对于恶性肿瘤导致的病理性骨折)。而骨质疏松相关的病理性骨折,全身表现相对较少,但可能会有骨质疏松的全身表现,如身高变矮、驼背等(长期骨质疏松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的全身表现)。
四、病理性骨折的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以初步观察骨折的部位、类型和骨骼的基本情况。通过X线片能够看到骨折线以及骨骼原发病变的大致情况,例如是否有骨肿瘤的溶骨性破坏、骨质的疏松程度等。但X线对于一些细微的病变或者早期的骨转移瘤可能显示不清晰。
2.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骼的结构,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折以及骨内病变的细节观察更为准确。例如,对于脊柱椎体的病理性骨折,CT可以明确骨折块是否压迫脊髓等重要结构,还能发现X线难以察觉的骨转移瘤的微小病灶。
3.MRI检查:在显示软组织病变和骨髓病变方面具有优势。对于判断骨肿瘤的范围、是否有骨髓浸润以及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情况等有重要价值。例如,在诊断骨转移瘤时,MRI能够更早地发现骨髓内的异常信号,有助于早期诊断。
(二)实验室检查
对于肿瘤相关的病理性骨折,可能需要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如乳腺癌患者的CA15-3、肺癌患者的CEA等,有助于提示是否存在肿瘤病变。对于骨质疏松相关的病理性骨折,会进行骨代谢指标的检查,如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骨钙素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评估骨代谢的情况,辅助诊断骨质疏松。
五、病理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一)针对原发病的治疗
1.肿瘤相关病理性骨折:如果是原发性骨肿瘤导致的病理性骨折,需要根据肿瘤的性质、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如手术切除肿瘤并进行骨修复,对于恶性骨肿瘤可能还需要结合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如果是骨转移瘤导致的病理性骨折,需要治疗原发肿瘤,同时针对骨折进行处理,例如对于单发的骨转移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可以考虑手术固定骨折并对转移瘤进行局部治疗(如放疗等)。
2.骨质疏松相关病理性骨折:对于骨质疏松导致的病理性骨折,需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包括补充钙剂、维生素D,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例如,可以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来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预防再次发生病理性骨折。
(二)骨折的处理
1.保守治疗:对于一些骨折移位不明显、患者身体状况不适合手术的病理性骨折,可以考虑保守治疗。例如,椎体压缩骨折程度较轻的患者,可以采取卧床休息、佩戴支具等方法,同时进行抗骨质疏松等治疗。但保守治疗需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原发病的进展情况。
2.手术治疗:对于骨折移位明显、影响肢体功能或存在神经压迫等情况的病理性骨折,通常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是恢复骨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例如通过钢板、髓内钉等内固定装置固定骨折部位,对于骨缺损较大的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植骨等处理。手术治疗能够更好地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和骨骼的正常结构。
六、不同人群病理性骨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是病理性骨折的高发人群,尤其是骨质疏松相关的病理性骨折。老年人发生病理性骨折后,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并且容易出现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在护理方面,要注意定期帮助老年人翻身,预防压疮;鼓励老年人进行深呼吸和咳嗽,预防肺部感染;指导老年人进行下肢的适当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同时,要积极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提高骨密度,预防再次发生病理性骨折。
(二)肿瘤患者
肿瘤患者发生病理性骨折时,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治疗和骨折的处理。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骨折的同时,要根据肿瘤的情况制定合理的放化疗方案等。在护理上,要关注患者的营养状况,因为肿瘤消耗和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影响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要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饮食。
(三)儿童
儿童发生病理性骨折相对较少,但如果是先天性骨发育不良等疾病导致的病理性骨折,需要特别关注。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骨折时要考虑到骨骼的生长潜力,手术治疗时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影响较小的方法。例如,在选择内固定装置时,要考虑到儿童骨骼的生长特点,避免使用影响骨骼生长的固定物。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骨折愈合情况以及生长发育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