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胃炎的根本原因通常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刺激、酒精损伤、应激因素、胆汁反流等。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引发糜烂性胃炎的常见病原体,其通过分泌尿素酶破坏胃黏膜屏障,同时释放毒素直接损伤胃上皮细胞,导致黏膜防御能力下降,胃酸和胃蛋白酶更易侵蚀胃壁,形成糜烂。
2、药物刺激
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或糖皮质激素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修复能力,并直接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和糜烂,尤其在高剂量或空腹用药时风险更高。
3、酒精损伤
酒精(乙醇)可溶解胃黏膜表面的黏液层,破坏黏膜屏障,同时扩张胃黏膜血管,增加胃酸分泌,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最终形成糜烂,长期饮酒者更易出现广泛性胃黏膜损伤。
4、应激因素
严重创伤、大手术、休克或精神压力等应激状态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胃黏膜血管收缩、血流减少,局部缺血缺氧,同时胃酸分泌增加,双重作用下引发胃黏膜糜烂,常见于危重病患者。
5、胆汁反流
幽门功能异常或胃排空延迟时,十二指肠内胆汁、胰液反流入胃,胆汁中的胆盐会破坏胃黏膜脂质层,胰酶则直接消化胃蛋白,导致黏膜炎症和糜烂,多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或胆囊疾病患者。
糜烂性胃炎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胃溃疡或出血,若出现持续上腹痛、黑便或呕血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通过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