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其传播途径与所患病毒性肝炎的类型有关,如甲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丁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
1.甲型病毒性肝炎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例如,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健康人摄入后可能被感染。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后未注意手卫生,容易感染;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人群密集且粪便管理不善的地区,甲型肝炎的传播风险较高。
2.乙型病毒性肝炎
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母婴传播是指患有乙型肝炎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将病毒传给婴儿;血液传播如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污染的注射器等;性传播则是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时可能被感染。对于有乙肝家族史的人群,尤其是母亲为乙肝患者的新生儿,需要特别注意母婴阻断措施;有多个性伴侣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3.丙型病毒性肝炎
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等。由于共用注射器,感染丙型肝炎的风险极大;接受过不安全输血或血制品输注的人群也是高危人群。
4.丁型病毒性肝炎
丁型病毒性肝炎需依赖乙型肝炎病毒才能感染,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即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和性传播等。因此,本身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感染丁肝病毒的风险会增加。
5.戊型病毒性肝炎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污染是引起戊型肝炎爆发流行的重要原因,例如发生洪水后,水源被戊肝病毒污染,可导致大量人群感染;散发病例多由于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引起,像未煮熟的被戊肝病毒污染的贝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