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型肝炎的治疗方法有一般治疗、保肝药物治疗、退黄治疗、抗病毒治疗、病因特异性治疗等。
1、一般治疗
黄疸型肝炎患者需严格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以促进肝细胞修复。饮食以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为主,优先选择瘦肉、鱼类、蛋类及新鲜蔬果,避免油腻、辛辣及高盐食物。每日保证充足水分摄入(如温水、淡茶),有助于代谢废物排出,同时严格禁酒,防止加重肝脏负担。
2、保肝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还原型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等药物,可修复肝细胞膜结构,增强肝脏代谢功能;甘草酸类制剂(如复方甘草酸苷)通过抗炎作用减轻肝细胞损伤。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肝功能,根据指标变化调整剂量,避免自行停药或增减药量。
3、退黄治疗
选用茵栀黄口服液、熊去氧胆酸等药物,前者通过增加胆汁分泌加速胆红素代谢,后者可溶解胆栓、改善胆汁淤积。若出现皮肤瘙痒,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缓解症状。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尿液颜色(由深茶色转为淡黄)及粪便颜色(由陶土样恢复棕黄),作为疗效评估指标。
4、抗病毒治疗
若由乙肝、丙肝等病毒感染引发,需根据病毒类型选择治疗方案:丙肝患者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如索磷布韦)可实现高治愈率;乙肝患者则需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核苷类似物,抑制病毒复制。治疗期间每3个月检测病毒载量及肝功能,确保病毒学应答。
5、病因特异性治疗
酒精性肝炎患者必须彻底戒酒,并补充维生素B族改善营养状态;药物性肝损伤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解毒;自身免疫性肝炎需长期服用泼尼松、硫唑嘌呤等免疫抑制剂,控制异常免疫反应。治疗前需完善肝活检明确病理类型,指导精准用药。
若出现持续黄疸、皮肤剧烈瘙痒、意识模糊或呕血、黑便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肝功能、凝血功能及腹部超声检查;慢性乙肝/丙肝患者即使无症状,也应每6个月复查病毒载量及肝脏弹性成像,监测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