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有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病毒性肝炎、重型病毒性肝炎、淤胆型病毒性肝炎等。

1、急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经过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黄疸前期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症状,肝功能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显著升高。黄疸期患者自觉症状好转,发热减退,但尿色继续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约2周内达高峰。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大,质软、边缘锐利,有压痛及叩痛。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以至消失,肝、脾回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2、慢性病毒性肝炎
慢性病毒性肝炎多见于乙肝、丙肝和丁肝。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不佳等,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3、重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起病急,发病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如频繁呕吐、腹胀或呃逆,黄疸进行性加深,出血倾向明显,如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可出现肝性脑病,表现为性格改变、行为异常、精神错乱、意识障碍等,肝脏进行性缩小。本型病死率高,病程不超过3周。
4、淤胆型病毒性肝炎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较轻,黄疸较深且持续时间长,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大。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汁酸(TBA)等明显升高,ALT初期升高,中后期可正常。病程较长,可达数月。
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感染病毒性肝炎后病情容易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肝炎、重型肝炎的风险较高。对于这类人群,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加强抗病毒治疗和支持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