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结肠症在新生儿期表现为胎便排出延迟、呕吐、腹胀;婴儿期及幼儿期有排便困难、腹胀进行性加重、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儿童期出现便秘、腹痛、肠道功能紊乱,家长需关注各期症状,异常时及时就医,特殊人群加强监测。
一、新生儿期症状
胎便排出延迟:正常新生儿多数在出生后24-48小时内排出胎便,而巨结肠症患儿往往延迟,甚至48-72小时仍无胎便排出,或仅排出少量,需借助开塞露等刺激才会排出。这是因为病变肠段痉挛,胎便通过困难。例如,有研究表明约80%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在新生儿期出现胎便排出延迟的情况。
呕吐:可能出现呕吐,呕吐物可为奶汁或胆汁。由于肠道梗阻,近端肠管扩张,内容物反流导致呕吐。
腹胀: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进行性腹胀,腹胀程度逐渐加重,腹部膨隆如鼓。
二、婴儿期及幼儿期症状
排便困难:随着年龄增长,患儿排便逐渐困难,表现为排便间隔时间延长,需要依赖灌肠、使用泻药等才能排便。例如,可能每周仅排便1-2次,且排便时费力,大便干结。这是由于痉挛肠段以上的肠管扩张,粪便积聚,而痉挛肠段限制了粪便的通过。
腹胀进行性加重:腹胀持续存在并逐渐加重,腹部外观明显膨隆,有时可见肠型,即肠道扩张形成的隆起形状。
营养不良、发育迟缓:长期排便困难、进食后消化吸收不良,可导致患儿出现营养不良,表现为体重不增、身高增长缓慢等,影响生长发育。
三、儿童期症状
便秘:主要表现为顽固的便秘,大便干结,排便次数明显减少,可能数天甚至一周以上才排便一次。
腹痛:部分患儿可出现腹痛,多为下腹部隐痛,疼痛程度不一,有时可因便秘导致肠道痉挛而引起较剧烈的疼痛。
巨结肠相关的肠道功能紊乱:可能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的情况,这是因为扩张肠段内大量粪便积聚,当有少量粪便进入痉挛肠段时,可刺激痉挛肠段出现反射性痉挛,导致腹泻,随后又因痉挛肠段的存在而再次出现便秘。
对于新生儿及婴儿,家长需密切观察胎便排出情况、腹胀等表现;对于儿童,要关注排便规律、有无腹痛等症状。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直肠指检、钡剂灌肠等以明确诊断。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有家族遗传史的儿童等更应加强监测,因为这些人群患巨结肠症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