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20周后至分娩期易发生胎盘早剥,妊娠晚期风险更高,受孕周、孕妇个体差异(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酗酒、剧烈运动、腹部外伤等)、既往病史(如既往胎盘早剥史、子宫结构异常等)影响,高龄孕妇风险也增加,需加强孕期管理及产前检查保障母婴安全。
妊娠晚期风险更高
孕周因素:随着孕周增加,子宫增大,宫腔内压力变化等因素使得胎盘早剥的风险逐渐升高。妊娠20周后,子宫体积不断增大,胎盘与子宫壁之间的相对关系发生变化,胎盘早剥的可能性增加。到了临近分娩期,子宫收缩等生理变化进一步增加了胎盘早剥的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妊娠32-36周之间胎盘早剥的发生率相对有一定比例,而到了足月分娩时,胎盘早剥的风险仍持续存在。
孕妇个体差异:对于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尤其是重度子痫前期、子痫的孕妇,其全身小动脉痉挛,胎盘血管也会发生痉挛、缺血,容易导致胎盘早剥。这类孕妇在妊娠晚期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显著高于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另外,有血管病变的孕妇,如合并慢性高血压、慢性肾脏疾病等,也会因为血管病变影响胎盘的血液供应,增加胎盘早剥的发生几率。
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酗酒的孕妇,其体内的一些物质会影响胎盘的血液循环。吸烟产生的一氧化碳会降低血液携氧能力,酗酒会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这些都可能导致胎盘早剥风险增加。而且,孕妇如果有剧烈运动、腹部受到外伤等情况,也容易诱发胎盘早剥,这种情况在妊娠晚期相对更危险,因为此时子宫较大,腹部受到撞击等外力作用时,更易导致胎盘与子宫壁剥离。
既往病史相关:既往有胎盘早剥病史的孕妇,再次妊娠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会明显升高。此外,有子宫肌瘤等子宫结构异常的孕妇,胎盘附着位置可能异常,也容易在妊娠晚期发生胎盘早剥。
特殊人群如高龄孕妇(年龄≥35岁),其身体机能相对下降,胎盘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退,发生胎盘早剥的风险也会增加。高龄孕妇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胎盘早剥相关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监测和预防措施。同时,对于有上述高危因素的孕妇,要加强孕期管理,定期进行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胎盘早剥的迹象,及时处理,保障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