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期巨结肠有胎便排出延迟、腹胀表现;婴儿期有排便困难、腹胀进行性加重表现;儿童期有便秘、腹胀、营养不良表现,婴儿患巨结肠时家长需密切观察并及时就医,合理护理,因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其生长发育,要早期发现干预。
1.新生儿期巨结肠症状表现
胎便排出延迟:正常新生儿大多在出生后24-48小时内排出胎便,而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往往在此期间胎便排出稀少,可能需借助灌肠等方法才能排出胎便。这是因为病变肠段处于痉挛状态,粪便通过受阻。
腹胀:出生后不久就逐渐出现腹胀,且呈进行性加重。腹胀可使腹部膨隆,外观如鼓,由于肠道内大量粪便积聚,导致腹腔内压力增高。
2.婴儿期巨结肠症状表现
排便困难:婴儿期患儿排便间隔时间延长,需要通过使用开塞露、肥皂水灌肠等方法才能排便,而且排便时可能会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这是由于远端肠管痉挛,粪便难以通过狭窄的痉挛段。
腹胀进行性加重:随着时间推移,腹胀会越来越明显,腹部膨隆更加显著,有时可见肠型,即肠道蠕动时隆起的肠管形状可被观察到,这是因为大量粪便在近端结肠积聚,导致肠管扩张。
3.儿童期巨结肠症状表现
便秘:儿童期主要表现为长期顽固性便秘,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数天甚至一周以上才排便一次,而且大便干结、粗大。这是因为病变肠段的痉挛状态导致粪便通过缓慢,在结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
腹胀:腹部持续腹胀,虽然可能较婴儿期有所缓解,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腹胀,影响患儿的食欲和日常生活,患儿可能会出现腹部不适、食欲不振等情况。
营养不良:由于长期便秘,营养物质吸收不良,患儿可能会出现体重不增、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儿童的情况,表现为身高、体重低于正常儿童的标准值,同时可能伴有贫血等营养缺乏的表现。
特殊人群(婴儿)温馨提示
婴儿患有巨结肠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的排便情况和腹胀情况,一旦发现胎便排出延迟、腹胀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在护理方面,要注意合理喂养,保证婴儿的营养摄入,同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避免因为延误治疗导致婴儿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因为婴儿的身体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巨结肠如果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所以早期发现和干预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