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性痤疮是痤疮的一种类型,多见于青春期人群,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表现为以红色炎性丘疹为主的皮损,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等,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需与玫瑰痤疮、毛囊炎等鉴别。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方面:多见于青春期的人群,因为青春期时,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尤其是睾酮水平增高,可促使皮脂腺分泌旺盛。雄激素能刺激皮脂腺腺体增生和分泌活性增加,导致皮脂分泌过多,为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物质基础。对于儿童期前的儿童,如果出现丘疹性痤疮,需要考虑是否有内分泌异常等特殊情况。
性别方面:青春期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发病,但一般男性发病可能相对更重一些,这与男性雄激素水平相对更高有关。不过女性在月经周期前后,雄激素相对波动等也可能导致丘疹性痤疮的加重。
生活方式方面:比如高糖饮食会使血糖升高,进而导致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分泌增加,刺激皮脂腺分泌;高脂饮食会增加皮脂的合成;过度熬夜会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调节,导致激素水平紊乱,从而诱发或加重丘疹性痤疮。另外,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也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皮脂腺的分泌功能等,增加丘疹性痤疮的发生风险。
病史方面:如果有家族中有痤疮发病的病史,个体患丘疹性痤疮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因为痤疮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另外,既往有痤疮病史,没有得到良好控制的话,可能会发展为丘疹性痤疮等不同类型的痤疮表现。
临床表现特点
皮肤损害特征:主要是炎性丘疹,颜色通常为红色,边界比较清楚,丘疹顶部可能没有明显的白头或黑头,与粉刺有所不同,粉刺分为白头粉刺和黑头粉刺,而丘疹性痤疮以炎性的红色丘疹为主。
好发部位:常见于面部,尤其是额头、脸颊、下颌等部位,也可以发生在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也就是皮肤出现的以红色炎性丘疹为主的皮损情况,再结合患者的年龄、发病的大致时间等情况来诊断。一般不需要特殊的实验室检查,但有时为了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可能会进行皮肤镜检查等辅助手段。
鉴别诊断:需要与玫瑰痤疮相鉴别,玫瑰痤疮除了有丘疹外,还可能有红斑、毛细血管扩张、脓疱等表现,而且好发部位虽然也在面部,但分布有其特点,一般从中央开始累及。还需要与毛囊炎鉴别,毛囊炎的丘疹可能中心有毛发贯穿,炎症更局限在毛囊部位,而丘疹性痤疮的炎症范围相对更广泛一些围绕毛囊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