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不同时期有不同症状,急性发作期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起病,以第一跖趾关节等常见,伴剧烈疼痛、红肿发热及全身症状;间歇发作期可能无症状但血尿酸仍高,不控则易再发且频率增加、受累关节增多;慢性痛风石病变期有痛风石形成,可破溃继发感染,还会致关节破坏、畸形和功能障碍,有基础疾病或老年患者情况更需关注。
一、急性发作期症状
1.突然起病
多在夜间或清晨突然发作,男性患者相对更为常见,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例如,一些男性患者可能在大量饮酒、进食高嘌呤食物后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其次可累及足背、踝、膝、指、腕等关节。这是因为这些部位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尿酸盐易在局部沉积。
发作时关节会出现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为严重,患者往往难以忍受,如同刀割、针刺一般。疼痛在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受累关节会出现明显的红肿、发热,皮肤温度升高,外观发亮。
2.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体温可升高至38℃左右,这是由于炎症反应引起的全身性反应。同时可能伴有乏力、头痛等表现。
二、间歇发作期症状
1.无症状间歇期
急性关节炎发作后,一般会进入间歇期,此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血尿酸水平仍然高于正常。间歇期的长短不一,有的患者可能数月发作一次,有的患者可能数年发作一次。
在间歇期,如果患者不注意控制血尿酸水平,如仍然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不规律服药等,会导致痛风再次发作,且发作频率可能逐渐增加,受累关节也可能逐渐增多。
三、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症状
1.痛风石形成
随着病情的进展,血尿酸水平长期升高,过饱和的尿酸盐会在关节及周围组织中沉积,形成痛风石。痛风石可出现在耳轮、跖趾、指间、掌指等部位。
痛风石大小不一,小的如芝麻,大的可如鸡蛋。痛风石表面的皮肤可能菲薄,容易破溃,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破溃后伤口不易愈合,容易继发感染。
2.关节破坏
由于痛风石的长期沉积和炎症反应,会导致关节骨质破坏、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例如,手指关节的痛风石可能导致手指关节变形,影响手指的正常活动;足部关节的痛风石可能导致行走困难等。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痛风石破溃后更容易发生感染,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相对较低,伤口愈合能力较差,需要更加注意局部的清洁和监测。对于老年患者,关节破坏和畸形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属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