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瘫痪是一组以反复发作骨骼肌弛缓性瘫痪为特征的疾病,分低钾型、高钾型和正常钾型,低钾型多夜间或清晨发病、四肢对称性无力等;高钾型常运动后等诱发、有肌强直现象等;正常钾型较少见、有四肢无力等,临床需结合多因素综合判断,不同患者临床表现有个体差异。
一、低钾型周期性瘫痪
1.发作形式
多在夜间或清晨醒来时发病,数小时内达到高峰。常见诱因包括饱餐(尤其是碳水化合物丰富的食物)、剧烈运动、寒冷、焦虑、酗酒等。
男性患者相对多见,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男性发病居多。
2.肌肉症状
首发症状常为四肢对称性无力,从双下肢开始,逐渐累及双上肢,近端肌肉受累往往较远端更为严重。患者可感到肢体沉重、活动困难,严重时可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累及吞咽肌时可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
查体可见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其他表现
部分患者发病前可有肢体麻木、疼痛、针刺感等前驱症状。
发作间期患者肌力可完全恢复正常,但少数患者反复发作后可遗留轻度肌力减退。
二、高钾型周期性瘫痪
1.发作形式
通常在剧烈运动后休息、寒冷、摄入含钾高的食物(如香蕉、橙子等)后诱发,发作时间一般较短,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
男女均可发病,发病年龄多在10岁之前。
2.肌肉症状
肌肉无力症状与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相似,也是四肢对称性无力,但程度相对较轻。可伴有肌强直现象,表现为肌肉僵硬、活动受限,以手部肌肉明显,握拳后难以立即松开,需用力才能张开。
3.其他表现
部分患者发作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心律失常等,但相对较少见。
三、正常钾型周期性瘫痪
1.发作形式
较少见,常于夜间或清晨醒来时发病,发作诱因多为限制钠盐摄入、剧烈运动等。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稍多见。
2.肌肉症状
主要表现为四肢无力,可为对称性或非对称性,往往在肌肉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
3.其他表现
部分患者可伴有轻度的言语不清、吞咽困难等表现。
周期性瘫痪的临床表现因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临床诊断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发作诱因、血清钾水平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有不同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其临床表现可能会有一定的个体差异,例如儿童患者在发作时可能因表达能力受限而更易被忽视早期症状,需要家长密切观察;有长期酗酒史的患者,其发作诱因可能与酗酒导致的电解质紊乱等因素相关,在诊断时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临床表现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