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由肠道病毒引起,有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特征,其形成与肠道病毒感染(常见病毒类型及粪-口、呼吸道飞沫、密切接触等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及免疫低下、患慢性病者易感染)、环境因素(夏秋季高发及居住环境拥挤、卫生差、不良习惯易致发病)相关。
常见病毒类型:引起疱疹性咽峡炎的肠道病毒主要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的2-6、8、10、22型,肠道病毒71型等。这些病毒具有传染性,可通过多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例如柯萨奇病毒A组16型是较为常见的致病病毒之一,它能够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传播。肠道病毒71型则在儿童群体中可能引起较为严重的临床症状,如手足口病等,但也可导致疱疹性咽峡炎。
传播途径: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也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含有病毒的飞沫会在空气中传播,其他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还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与感染者握手、共用玩具、餐具等都有可能导致病毒的传播。在儿童聚集的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由于儿童之间接触频繁,疱疹性咽峡炎容易在儿童群体中流行。
人群易感性
年龄因素:儿童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人群。这是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肠道病毒的抵抗力相对较弱。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免疫系统逐渐完善,感染肠道病毒后发病的几率会相对降低。例如,在幼儿园中,3-5岁的儿童更容易感染疱疹性咽峡炎,而学龄儿童相对发病较少。
免疫状态: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相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更容易感染肠道病毒,从而引发疱疹性咽峡炎。此外,患有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也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个体感染疱疹性咽峡炎的风险增加。
环境因素
季节因素:疱疹性咽峡炎在夏秋季较为高发。这是因为夏秋季气温较高,适合肠道病毒的存活和传播。在炎热的天气里,肠道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时间可能会延长,同时儿童在夏季户外活动增多,接触病毒的机会也相应增加。例如,在夏季,儿童去游泳池等场所活动时,如果游泳池的水被肠道病毒污染,就容易感染疱疹性咽峡炎。
卫生环境:居住环境拥挤、卫生条件差的地方,更容易导致肠道病毒的传播,从而增加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风险。不良的卫生习惯,如不勤洗手等,也会增加感染肠道病毒的几率。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由于环境卫生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儿童感染疱疹性咽峡炎的病例相对较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