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痛风性关节炎是因焦磷酸钙晶体沉积引发的关节病变,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年龄性别差异及关节受累症状,诊断靠影像学和关节液检查,治疗分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期,还可通过治疗原发病、避免创伤等预防。
一、发病机制
焦磷酸钙晶体的沉积是关键,其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代谢紊乱(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钙磷代谢异常)、创伤、软骨退变等多种因素相关。遗传因素可能影响焦磷酸钙晶体的代谢过程,使个体更容易出现晶体沉积;代谢紊乱会改变体内钙磷等物质的平衡,促使晶体形成;创伤可能导致关节内微环境改变,利于晶体沉积;软骨退变时,软骨基质成分变化也可能为晶体沉积创造条件。
二、临床表现
年龄与性别差异: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男性和女性均可发病,但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在50岁前,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而50岁后,性别差异逐渐缩小。
关节受累情况:最常累及膝关节,其次是腕、肩、髋、肘等关节。受累关节可出现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急性发作时,关节迅速出现红、肿、热、痛,疼痛较为剧烈,类似痛风急性发作,但疼痛程度可能有所不同。慢性期可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见关节软骨钙化、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改变,是常用的初步诊断方法。CT检查对于发现早期软骨下骨的病变可能更敏感。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早发现关节内软组织结构的异常,有助于早期诊断。
关节液检查:抽取关节液进行显微镜检查,若发现焦磷酸钙晶体可明确诊断。晶体呈棒状、菱形,折光性强。
四、治疗与管理
急性发作期:主要是缓解疼痛、消除炎症。可采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老年人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有更多胃肠道等副作用风险。也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关节内注射或全身应用,但要考虑患者的基础疾病等因素,如糖尿病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需密切监测血糖。
慢性期:注重保护关节功能,可进行适度的关节功能锻炼,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损伤关节。对于关节严重畸形影响功能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等,但手术需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关节病变程度等。
五、预防措施
对于有代谢紊乱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钙磷代谢平衡,减少焦磷酸钙晶体形成的风险。
避免关节创伤,注意正确的运动方式和关节保护,尤其是老年人和有关节退变基础的人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