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失禁是肛门对粪便及气体控制能力丧失致不自主排出粪便和或气体,病因有神经系统疾病、肛门直肠结构异常、肠道疾病,症状主要是无法自主控制排便及可能伴肛周皮肤潮湿瘙痒等,风险因素包含年龄、手术史、慢性疾病,诊断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治疗分非药物干预(盆底肌训练、调整饮食、止泻)和手术,老年人需保持肛周清洁干燥并定期做盆底肌训练,儿童出现需警惕先天异常及时就医且家长要注意其肛周卫生。
一、定义
大便失禁是指肛门对粪便及气体的控制能力丧失,出现不自主排出粪便和(或)气体的情况。
二、病因
(一)神经系统疾病
如脑卒中、脊髓损伤、多发性硬化等,可影响神经对肛门括约肌的调控,导致排便控制障碍。
(二)肛门直肠结构异常
先天性肛门畸形、肛瘘术后瘢痕形成、直肠脱垂等,会破坏肛门正常结构与功能,引发大便失禁。
(三)肠道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肿瘤、长期腹泻等,可刺激肠道,使排便反射异常,增加大便失禁风险。
三、症状表现
主要表现为无法自主控制排便,可能在睡眠中、运动(如咳嗽、奔跑)时或不经意间发生粪便或气体排出,部分患者还可能伴随肛周皮肤潮湿、瘙痒、炎症等表现。
四、风险因素
(一)年龄因素
老年人因肛门周围肌肉松弛、神经功能减退等,大便失禁发生率相对较高。
(二)手术史
有肛门直肠手术史者,如肛瘘、痔疮手术等,可能因手术损伤相关结构导致大便失禁。
(三)慢性疾病
长期腹泻患者肠道蠕动异常,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神经调控功能受损,均易引发大便失禁。
五、诊断方法
(一)病史询问
详细了解排便情况、既往疾病史、手术史等。
(二)体格检查
肛门指检可评估肛门括约肌张力、有无肿物等。
(三)辅助检查
结肠镜检查可排查肠道器质性病变;肛管直肠测压能评估肛门括约肌功能及直肠感觉等。
六、治疗原则
(一)非药物干预
盆底肌训练:通过收缩、放松肛门括约肌,增强肌肉控制力。
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少腹泻发生风险,必要时可采用低渣饮食。
止泻治疗:针对长期腹泻者,可遵医嘱使用止泻药物缓解症状。
(二)手术治疗
对于结构异常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修复肛门直肠结构,改善排便控制功能。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需注意保持肛周清洁干燥,避免因粪便刺激导致皮肤损伤,可使用温和的肛周护理产品;定期进行盆底肌训练,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
(二)儿童
儿童出现大便失禁需高度警惕先天性发育异常等问题,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评估,早期干预可更好改善预后,同时家长要注意儿童肛周卫生,避免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