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便秘与巨结肠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上均有不同,小孩便秘多因饮食、排便习惯等,表现为排便少等,多非药物干预;巨结肠是先天发育畸形,因神经节细胞缺如,新生儿有胎便排出少等表现,需手术治疗,两类人群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巨结肠: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属于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是因为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导致的。
临床表现
小孩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一般每周排便少于3次,排便困难,粪便干结,排便时可能会有疼痛、哭闹等表现,但腹部一般无进行性加重的膨隆,经过调整饮食、排便习惯等干预后部分可缓解。不同年龄段小孩表现略有差异,婴幼儿可能出现食欲减退等情况。
巨结肠:新生儿期多表现为出生后24-48小时内无胎便排出或仅有少量胎便排出,伴有腹胀、呕吐,腹胀进行性加重,腹部可见肠型。随着年龄增长,主要表现为顽固性便秘,需要灌肠或使用泻药才能排便,腹胀逐渐加重,腹部膨隆明显,严重时可影响生长发育,体重不增等。
辅助检查
小孩便秘:一般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可能会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一般无肠道结构的异常改变,肠道动力等检查可能无特异性的先天性异常表现。
巨结肠:
钡剂灌肠检查:可见痉挛段肠管短,近端结肠扩张,结肠袋消失,是诊断巨结肠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直肠肛管测压:可见直肠肛管压力增高,无直肠肛门抑制反射,有助于诊断。
直肠活检:通过病理检查发现肠壁神经节细胞缺如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
小孩便秘:首先采取非药物干预,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多吃蔬菜、水果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鼓励小孩每天定时坐马桶尝试排便,一般通过这些措施可改善。
巨结肠:一旦确诊,多需要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和扩张的结肠,恢复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排便功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小孩便秘:对于婴幼儿,家长要特别注意合理喂养,按照婴儿的生长发育阶段提供合适的饮食。避免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因为低龄儿童肠道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刺激性泻药可能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如果是学龄儿童,要关注其心理状态,避免因学习等压力导致的便秘情况,家长可以多与孩子沟通,帮助其缓解紧张情绪。
巨结肠:新生儿期巨结肠患儿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观察腹胀、呕吐等情况,及时进行手术评估和准备。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术后要注意伤口护理,预防感染,同时关注肠道功能恢复情况,按照儿科术后护理原则进行护理,保证患儿营养供应,促进身体恢复,并且要定期随访,监测生长发育和肠道功能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