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是常见睡眠障碍,表现为睡眠起始、维持或质量异常致日间功能受影响,分为原发性(无明确诱因与睡眠调节机制异常相关)和继发性(由躯体疾病、精神障碍、药物等引发),病因涉生理(不同年龄阶段影响不同)、心理(长期焦虑紧张等易引发)、环境(不舒适干扰)、生活方式(不良习惯破坏节律)、疾病药物(躯体疾病及相关药物影响),特殊人群中儿童需营造舒适环境等,老年人防躯体疾病继发且优先调整生活方式,妊娠期女性优先非药物干预。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指个体在睡眠起始、维持或睡眠质量上出现异常,导致睡眠时长或质量无法满足机体生理需求,进而影响日间正常功能的状态。
一、临床表现
入睡困难:夜间上床后长时间难以进入睡眠状态,可能超过30分钟仍无法入眠。
睡眠维持困难:睡眠中频繁觉醒,觉醒次数增多或觉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早醒:比期望的起床时间提前醒来,且无法重新入睡。
日间影响:白天出现疲劳、困倦、注意力不集中、情绪烦躁或低落、工作学习效率下降等表现。
二、分类
原发性失眠:无明确的全身性疾病、精神障碍或药物等诱因导致的失眠,主要与个体的睡眠调节机制异常相关。
继发性失眠:由躯体疾病(如慢性疼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困难、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药物或物质使用(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滥用咖啡因或酒精等)等因素引发的失眠。
三、病因分析
生理因素:不同年龄阶段受影响不同,儿童期失眠可能与生长发育相关需求变化有关;老年人因睡眠结构改变(深睡眠时间减少)易出现失眠;女性在经期、孕期、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波动可影响睡眠。
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焦虑、紧张、压力过大或情绪波动状态下,易引发失眠,如工作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
环境因素:睡眠环境不舒适,如嘈杂、光线过强、温度不适宜等,会干扰正常睡眠。
生活方式因素:睡前剧烈运动、饮用咖啡或浓茶、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可破坏正常的睡眠节律。
疾病与药物影响:某些躯体疾病(如关节炎、溃疡病等)及相关药物(如平喘药、抗抑郁药等)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功能或机体状态导致失眠。
四、特殊人群需知
儿童:儿童期失眠可能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及神经发育,需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过度兴奋,家长应关注儿童睡眠规律并给予正向引导。
老年人:老年人失眠需警惕躯体疾病继发可能,优先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改善睡眠,如保持规律作息、适度日间活动等,避免不恰当使用助眠药物加重机体负担。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失眠应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建立规律作息、睡前放松(如冥想、温水泡脚等),减少因药物使用对胎儿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