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白内障按发病部位分为皮质性、核性、后囊下白内障,药物治疗仅能延缓进展,手术治疗有超声乳化吸除术和囊外摘除术,老年患者术前需全面评估基础疾病,术后要注意眼部护理和复查。
一、老年性白内障的分类
(一)按发病部位分类
1.皮质性白内障:最为常见,病变起始于晶状体皮质,从周边向中心发展。初期晶状体周边皮质出现楔形混浊,尖端指向中心,早期对视力影响较小,随着病情进展,混浊逐渐向中央蔓延,视力逐渐下降。多见于老年人,与年龄增长、紫外线照射、代谢紊乱等因素相关,长期的紫外线暴露会增加晶状体皮质受损的风险,影响晶状体正常代谢。
2.核性白内障:混浊始于晶状体核,逐渐使晶状体核变色、变硬。发病较早,一般40岁左右可能开始出现,进展缓慢。核性白内障与年龄、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年龄越大,发生核性白内障的概率越高,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出现晶状体核的代谢异常,环境中的一些化学物质等也可能对晶状体核产生影响。
3.后囊下白内障:混浊位于晶状体后囊下皮质,早期即可影响视力。多见于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以及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影响晶状体的代谢,导致后囊下皮质混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干扰晶状体的正常代谢过程,增加后囊下白内障的发生风险。
二、老年性白内障的治疗
(一)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白内障的进展,不能彻底治愈。例如一些抗氧化损伤的药物,如谷胱甘肽等,通过清除晶状体中的自由基,可能对延缓白内障发展有一定作用,但效果有限。
(二)手术治疗
1.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超声乳化仪将晶状体核粉碎呈乳糜状后吸出,然后植入人工晶状体。该手术具有切口小、愈合快、视力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大部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尤其是晶状体核较软的患者。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手术风险相对较低,但如果老年人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等,手术风险会增加,需要在手术前进行全面的评估。
2.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将混浊的晶状体核摘除,保留晶状体后囊膜。术后需要植入人工晶状体。该手术适用于一些晶状体核较硬的患者,但手术切口相对超声乳化吸除术较大,术后恢复相对较慢。对于老年人来说,手术过程中需要注意监测生命体征,避免因手术刺激导致心脑血管意外等情况发生。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全身检查,评估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因为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将这些基础疾病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才能进行手术,以降低手术风险。同时,术后要注意眼部的护理,按照医生的要求使用眼药水,避免感染,定期复查视力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