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与痔疮在出血颜色、伴随症状、发病年龄及指诊检查方面有明显区别,肠癌癌肿不同部位出血颜色有差异,伴排便习惯改变等,发病高峰40-70岁,直肠指诊可触及异常肿块;痔疮便血多为鲜红色,伴肛门肿物脱出等,任何年龄可发病,直肠指诊可触及柔软静脉团,出现便血应及时就医检查以明确诊断并针对性治疗。
痔疮:便血颜色通常为鲜红色,多是在排便后点滴而下,或者粪便表面附着有鲜血,也可呈喷射状出血,血液与粪便一般不混合。这是因为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所致,出血通常是排便时粪便摩擦病变的痔核,导致痔核表面的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出,所以颜色鲜红。
伴随症状
肠癌:除了便血外,还常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痛也是常见症状,多为隐痛、胀痛等,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腹部肿块、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例如,直肠癌患者除了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外,还可能出现里急后重(即有排便不尽感)的症状,晚期患者会因肿瘤消耗出现明显消瘦、贫血等表现。不同年龄阶段的肠癌患者表现可能略有不同,年轻人患肠癌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中老年患者则更应警惕此类症状。
痔疮:主要症状为便血,同时可伴有肛门肿物脱出,在早期肿物可自行回纳,随着病情发展,肿物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还可出现肛门瘙痒、潮湿、疼痛等症状,当痔核发生嵌顿、血栓形成或感染时,疼痛会较为剧烈。不同性别患痔疮的概率可能因生理结构等因素有一定差异,但主要症状表现类似,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便秘、腹泻等人群更容易患痔疮。
发病年龄
肠癌: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发病高峰在40-70岁之间。年轻人患肠癌可能与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综合征)、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缺乏运动等)有关;中老年人群则多与肠道慢性炎症、息肉恶变等因素相关。
痔疮: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儿童也可能患痔疮,主要与先天性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发育异常有关;成年人中,随着年龄增长,患痔疮的概率逐渐增加,这与长期的排便习惯、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比如长期便秘的人群,由于排便时需要用力,容易导致肛管静脉丛瘀血,引发痔疮。
指诊检查
肠癌:直肠指诊是诊断肠癌的重要方法,约70%的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诊被发现。医生通过直肠指诊可触及肠腔内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可有溃疡或菜花样改变,指套上常染有血迹、黏液。
痔疮:直肠指诊时一般触及柔软的静脉团,若没有发生血栓、感染等情况,指套上无血迹,肛门周围可摸到隆起的痔核。
总之,肠癌和痔疮便血在出血颜色、伴随症状、发病年龄及指诊检查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当出现便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通过直肠指诊、肠镜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