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脑梗死的护理需从病情观察、一般护理、并发症护理及特殊人群护理等方面进行,病情观察包括意识状态、神经功能缺损、生命体征;一般护理有休息与体位、饮食护理、口腔护理;并发症护理涵盖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患者各有相应护理要点,需分别关注其不同特点进行护理。
一、病情观察
1.意识状态:密切观察患者意识水平的变化,如嗜睡、昏睡、昏迷等,因为出血性脑梗死可能导致意识障碍加重,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而有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基础反应较慢,需更细致观察。
2.神经功能缺损:留意肢体运动、感觉、语言等神经功能的改变,如一侧肢体无力加重、感觉减退范围扩大等,不同年龄人群神经恢复能力不同,儿童相对恢复潜力大但也需及时发现异常。
3.生命体征:监测体温、血压、呼吸、心率等,血压波动可能影响脑梗死及出血情况,不同年龄段正常生命体征范围不同,如儿童血压低于成人,需关注是否在正常波动范围内。
二、一般护理
1.休息与体位:保证患者充足休息,急性期卧床休息,床头可抬高15°-30°,利于脑部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对于儿童要选择合适的体位且确保舒适安全,避免压迫导致不适。
2.饮食护理: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保证营养摄入,吞咽困难患者需鼻饲流质饮食,注意进食速度和量,防止误吸,不同年龄患者饮食需求不同,儿童需保证足够营养促进恢复。
3.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感染,每日进行口腔护理,对于不能自主刷牙的患者,用棉球擦拭等方法,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口腔黏膜相对脆弱,要注意操作轻柔。
三、并发症护理
1.肺部感染: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鼓励患者深呼吸,对于昏迷患者要防止误吸,儿童肺部发育不完善,更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频率可根据年龄调整。
2.压疮:定期更换体位,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避免局部长期受压,不同年龄皮肤特点不同,儿童皮肤娇嫩,选择合适的防护措施很重要。
3.深静脉血栓: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如屈伸肢体等,对于长期卧床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儿童活动相对受限,需在医护人员指导下适当进行肢体活动。
四、特殊人群护理要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衰退,护理中要更关注脏器功能变化,用药需谨慎,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饮食要易于消化吸收,防止营养不良。
2.儿童患者:儿童出血性脑梗死相对少见,但护理时要特别注意儿科安全原则,严格遵循医嘱,在体位调整、饮食喂养等方面要符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保证治疗护理过程中儿童的安全与舒适。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出血性脑梗死护理需综合考虑胎儿情况,治疗用药要权衡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密切监测胎儿宫内状况,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护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