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缺血性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突然起病、症状短,脑梗死常在安静或睡眠起病;出血性的脑出血多在活动中起病、进展快,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骤、头痛剧烈,不同类型及部位症状有别,出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多突然起病,症状持续时间短,通常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常见症状有单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可表现为上肢抬举困难、下肢行走不稳或面部一侧麻木等;单眼一过性黑矇,即一只眼睛突然看不见东西,持续数分钟后恢复;言语不利,表现为说话不流利、含糊不清等;头晕、平衡失调等。不同患者具体表现可能不同,这与脑血管缺血的部位相关。例如颈内动脉系统TIA可出现上述单侧肢体、面部症状及言语问题;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主要表现为头晕、平衡失调等后循环相关症状。在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酗酒等也会增加风险。
脑梗死:症状常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部分患者发病前有TIA前驱症状。常见症状有偏瘫,即一侧肢体无力,严重时不能活动;偏身感觉障碍,表现为一侧身体的感觉减退或消失;偏盲,即视野缺损;言语障碍,包括运动性失语(能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能表达)、感觉性失语(自己能说话,但听不懂别人说话)等;认知障碍,如记忆力下降、计算力减退等。不同部位的脑梗死症状不同,大脑皮质梗死可能出现上述多种症状,而脑干梗死可能出现交叉性瘫痪(一侧面部和对侧肢体瘫痪)、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年龄越大,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越高,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是高危因素,生活方式不良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发展。
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
脑出血:多在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较快。常见症状有头痛,常为剧烈头痛,程度较严重;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轻者可表现为嗜睡,重者可出现昏迷;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关。例如基底节区脑出血常导致对侧肢体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小脑脑出血可出现眩晕、平衡障碍、共济失调等症状。高血压患者是脑出血的高危人群,年龄较大者发病风险更高,血压控制不佳、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是常见诱因。
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骤,常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如“炸裂样”头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颈项强直等);部分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轻者嗜睡,重者昏迷;也可出现视力障碍等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中青年多见,动脉瘤破裂是常见原因,高血压、吸烟、酗酒等因素可能增加动脉瘤破裂风险。
脑血管病的症状因缺血或出血的部位、范围等不同而有差异,一旦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CT、MRI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