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是好发于青壮年男性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累及骶髂关节及脊柱附着点等可伴关节外表现的慢性进展性风湿病,遗传因素重要,环境因素中肠道肺炎克雷伯菌等感染可触发自身免疫反应,早期有下腰部等隐匿性间歇性疼痛等,中晚期有脊柱活动受限畸形及关节外表现,诊断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非药物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孕妇、儿童、老年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累及骶髂关节及脊柱附着点、外周关节,可伴关节外表现的慢性进展性风湿性疾病,好发于16-30岁的青壮年,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二、病因:1.遗传因素: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阳性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升高,家族中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时,亲属发病风险较普通人群高,遗传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2.环境因素:某些感染因素可能参与发病,如肠道肺炎克雷伯菌等感染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诱发疾病。
三、症状:1.早期症状:多表现为下腰部或骶髂部隐匿性、间歇性疼痛、僵硬,夜间痛或晨僵明显,一般持续≥30分钟,活动后可缓解,部分患者可出现外周关节痛,以下肢大关节多见;2.中晚期症状:随病情进展脊柱活动逐渐受限,出现脊柱畸形,如驼背、脊柱侧弯,严重时可影响心肺等脏器功能,还可能累及眼部出现葡萄膜炎、肺部出现上肺纤维化等关节外表现。
四、诊断:1.临床表现:具备腰背痛等典型症状,查体可见骶髂关节压痛、脊柱活动度受限等;2.影像学检查:X线早期可见骶髂关节模糊、间隙改变,中晚期呈现脊柱竹节样变;CT对骶髂关节细微病变显示更清晰;MRI可发现早期骶髂关节骨髓水肿等病变;3.实验室检查:HLA-B27检测阳性有辅助诊断价值,但并非确诊唯一依据,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指标常升高。
五、治疗:1.非药物治疗:鼓励患者进行规律的脊柱伸展运动(如游泳、瑜伽等)、深呼吸锻炼以维持脊柱活动度,指导患者保持正确坐姿、站姿,避免长时间弯腰、久坐,可配合热疗(如热敷)等物理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2.药物治疗: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等)缓解疼痛、炎症,病情活动期可使用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等)进行靶向治疗。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1.孕妇: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评估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可能致畸或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定期产检监测胎儿情况;2.儿童患者:需密切关注生长发育,定期监测骨龄、身高体重等指标,治疗时优先考虑对骨骼生长影响小的治疗措施,避免使用可能抑制骨骼发育的药物,家长应配合医生定期随访评估病情及生长状况;3.老年患者: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因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用药时需更谨慎评估,同时关注脊柱畸形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必要时进行康复辅助器具的适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