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息肉是肛管或直肠黏膜带蒂肿物,与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分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症状有便血等,检查靠直肠指诊等,需手术切除;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肿大,分内痔等,症状有便血脱出等,先保守治疗,无效则手术,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
一、定义与病理特征
肛门息肉:是肛管或直肠黏膜上带蒂的圆形或椭圆形肿物,可突入肠腔上下移动。其形成多与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等有关,病理上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有一定恶变倾向。
痔疮:是肛管或直肠下端静脉丛充血或瘀血并肿大的常见疾病,包括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肛垫的支持结构、静脉丛及动静脉吻合支发生病理性改变或移位;外痔是齿状线远侧皮下静脉丛的病理性扩张或血栓形成;混合痔则是内痔和外痔混合存在。
二、症状表现
肛门息肉:通常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便血,多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量一般较少;若息肉较大,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呈圆形、表面光滑的肿物,便后可自行回纳或需用手推回;当息肉继发炎症感染时,可出现黏液便、肛门坠胀感等。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肛门息肉可能与炎症刺激等有关,症状可能相对较单纯的便血等;成年人则可能因息肉位置、大小等不同症状有所差异。
痔疮:内痔主要表现为便血、脱出,便血可为滴血、喷射状出血等,初期脱出可自行回纳,后期需用手推回甚至不能回纳;外痔主要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如发生血栓及炎症时,可出现疼痛;混合痔则兼具内痔和外痔的症状。不同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生活方式相关因素如久坐、便秘等对痔疮的发生发展影响较大,比如长期久坐的人群,患痔疮的风险相对较高;有便秘病史的人群,由于排便时用力,容易导致痔疮的发生或加重。
三、检查方法
肛门息肉:直肠指诊可触及柔软、可移动的肿物;肛门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必要时还可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息肉在肠道内的分布情况及排除肠道其他病变。不同年龄人群在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程度等,儿童进行检查时要更加谨慎。
痔疮:通过肛门视诊可观察到外痔的情况,内痔一般需在患者排便时观察有无脱出;直肠指诊可排除其他直肠疾病;肛门镜检查可明确内痔的部位、大小、数量等。在不同生活方式人群中,对于久坐人群可能需要重点关注肛门局部情况的检查。
四、治疗原则
肛门息肉:一旦发现通常建议手术切除,根据息肉的大小、部位等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内镜下息肉切除术等。对于儿童肛门息肉,由于其生理特点,手术需综合考虑对其生长发育等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身体创伤小的治疗方式。
痔疮:一般先采取保守治疗,如调整生活方式(避免久坐、保持大便通畅等)、坐浴、局部用药等;当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痔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等。不同年龄人群在治疗时要考虑其特殊性,比如老年人患痔疮时,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更加谨慎评估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的利弊。